幸福筆記(一)再敘幸福

幸福筆記()再敘幸福

廖昭昌 撰文(推薦好書吳英明、黃明虹編《幸福學》新視界國際文化出版)

幸福筆記記錄我閱讀有關幸福學的心得、所見所聞關於幸福學的紀錄,也有我個人的見解,因為仍未成熟,所以名為筆記。起先來自高雄空大校長吳英明面授與其著作的啟發,後來,自己就嘗試寫下自己的想法。

幸福人,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後結果子,永遠也不枯乾…..

吳英明校長說:幸福是第一人稱。

 

我想再加一句:幸福是因也是果。可以是前因後果,也可以是因果同時,有時更可以是返果為因。

 

幸福的締造是因,幸福的體驗是果。前因後果式的幸福,締造幸福的過程未必快樂,但事後的體驗卻有著神采飛揚的感受;因果同時式的幸福,當下即是,不論處在順境或逆境,接納環境給予的一切,以無分別心去感應當下,處處是好地、時時是好日、人人是好心,一切知足、一切感恩、一切包容、一切善解;返果為因式的幸福,在幸福的體驗中,以果地行覺因地心,下一代也可以對上一代感同身受,珍惜並擴大現有的幸福的果實,將它榮耀與回報給上一代。

 

吳校長說:「幸福很難以一種精確的定義來描述,但卻可以是充滿生命與神采飛揚的敘述。」我想,幸福可以用「持善」、「富美」、「愛智」來敘述,吳校長說幸福需要品格、美學和哲學。簡言之就是善、美、真。如果再加上聖、慧。何如?

 

聖是信仰的洗滌,慧是心靈的啟悟。

 

真如吳校長所說,愛是幸福的前提。「幸福無法強求,可以自然享受。我們無法向別人乞求幸福,可以大方的與他人分享幸福」。所以,追求幸福將會吃力不討好,應該「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吃力是指幸福無法期待別人的恩賜,幸福只有靠自己去創造,不討好是指別人無法直接傳遞給您,除非您自己懂得感恩和懺悔。

 

當您大方的與他人分享幸福時,自己將更加堅定的活在幸福之中,自己是最大的獲益者。既然無法乞求別人給予我們幸福,我們也不可自大的認為,自己曾經或正在給予他人幸福,與他人分享幸福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習慣,自己從分享幸福中更加堅守幸福,這時,對他人的成全,要心存感恩,萬不可懷著布施者的傲慢。他人是否真的得到我們所分享的幸福,端看他人心中的態度。

 

在痛苦、艱難的逆境中,有時會不自覺的乞求他人幸福的降臨,我想只有感恩和懺悔可以終結苦難。甘苦是相對的感受,懺悔使我們內心不再奢望幸運,感恩則讓我們準備好承接幸福。

 

《生命的時間學》作者史蒂芬‧柯萊恩說「如果我們給時間更多的生命,那麼也生命會給我們更多的時間」。追求時間的人,他的生命較貧薄,享受生命的人,它的時間較寬厚。

 

我同意吳校長說「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忌妒別人」,但我做不到他說的,為了節省時間,不需要再去做修補人際。如果真誠的悔改,也可以修補人際,悔改也是「為義受苦」,修補人際不一定要圓謊。也許我會花費一些時間,但如果可以節省他人與我溝通的時間,我寧願是花自己的時間。

 

吳教授的《幸福學》書名英譯成:The Study of HappinessHappy是快樂還是幸福?我猜他的意思,有生命可以萌芽成長的是幸福,短暫的感覺是快樂。

 

一般人少有幸福感,幸福感因為是稀有的,所以才會人人渴望幸福,幸福學才有研究與推廣的必要。為什麼幸福感不容易得到,因為一般人把幸福和幸運、愛情、健康、成功、財富、平安、名聲、進步畫上等號,而人生不可能時時處在同一種狀態,得到的幸運、愛情、健康、成功、財富、平安、名聲、進步等等並不持久,幸福感也不持久。除非心中給幸福正確的定義。吳校長引希臘文認為「幸福是優秀的生活行動」。吳校長以他基督徒的高尚品德,期勉我們享受幸福應該從「犧牲與成全」著力。佛教則有類似的普賢菩薩十大願行。

 

吳校長引用伊甸園的希伯來文原意,說明人沒有愛和被愛,他將處在幸福失溫之中。失溫就是對比於恆溫。如果我們追求短暫的感覺,將會依賴物質的豐厚與精神的愉悅,那種愛與被愛,或者恨與被恨,都會是失溫的淵藪,毋寧說愛的美好感受,不如說愛也蘊藏著愛別離的痛苦。個人略作修正,我們對現狀不可憤憤不平,也不可過度自滿,那種自滿所得到的歡愉,將必然種下幸福的失溫狀態。

 

與其期盼自己每日小小的滿足以成就心中的豐富,不如發願分享別人每日小小的喜樂,以成全心中的平和。豐富是一種享受,平和則是一種安忍。享受未必得到安忍,安忍則自有享受。

 

從吳教授的字裡行間,外人的理解,基督徒的快樂是自信與自我肯定的幸福,情感上追求常常處在親情、友情與愛情三者關係的健康與正常,著實令人羨慕也值得效法。

 

套用吳校長引用網路的話「我們覺得不快樂,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快樂如果定義為比較的、刺激的或者痛苦暫時消除的狀態,追求到的快樂,永遠不會幸福,即使是「常常處於….

幸福的倫理性不難理解,但幸福的社會性,吳校長用在地與鄰居,則不容易體會。

 

孫中山先生曾說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以前在讀三民主義時,高中老師花很多篇幅用蔣中正的反共思想在說明那句話的意義。記得蔣中正說「國父說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並沒有說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當時,總覺得蔣先生邏輯有問題,或者是硬ㄠ。

 

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以養民為目的。養民,則要均富。天下蒼生有貧就有富,有快樂就有痛苦。只有靠著創價(播種)和分享(收割)才能解決問題。佛教傳入中國,正是東漢末年兵荒馬亂,人民生活疾苦,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將兩者統合的福田的經濟思想。

 

每個人要等待幸福的果實歡樂收成,就要把幸福的種子辛勤播下,而福田在哪裡?就在鄰居,在地的社區(community),就在周邊需要我們分享的環境,而我們身處其中,為大我多付出,必豐富自己的小我。我想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英文共產主義是communist,現在的意思也許是社區主義者。也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精神的實踐者。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時代的國,應該是城郭的郭,也就是社區主義。

 

儒家說「里仁則美」,人要選擇幸福的社區與城市,人也在選擇如何定義自己的幸福生活。故鄉原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未來會是人們選擇死去的場所。成功的社區營造才能讓在外的遊子落葉歸根,讓重視幸福感的外地來客落地生根。

 

幸福的條件或許嚴苛,此刻此地也多數人或許不存在幸福感,但有自信讓它漸漸靠近而非遙不可期,正如吳校長說:學習回應幸福的呼喚。個人詮釋:仔細體驗當下、分享他人美好的事物、成長自己、關愛社區、從環境的制約中超越、與他人共同成就。

 

我創辦三年多的享學教育網,有一句偈子願以此共勉之:因為學習所以快樂 ,因為分享所以豐富,因為付出所以成長,因為創新所以超越。社區產業其實是學習產業,所需要的幸福共命感來自學習、分享、付出與創新。

(2011.3.27台藝協會年度大會後撰於六德淨苑)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