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往生淨土論講記》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懸論

一 釋題

  此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或稱『往生淨土論』,或簡稱『淨土論』。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三經者,一為『佛說阿彌陀經』(小本);二者亦名『阿彌陀經』(大本),有多種譯本,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是為通用之大本;第三為『觀無量壽經』。其一論即本論,根據阿彌陀經造論,故稱之為阿彌陀經論。時人有謂念阿彌陀佛,僅中國有之,印度人並不念阿彌陀佛。此說不確。實際上,印度,尤其是西北印至伊朗(古稱安息)一帶,念阿 [P356] 彌陀佛者甚眾(今已絕跡),但不若國人之立宗專念耳。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中,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而世親菩薩本論,尤為專門提倡此法門者。故知念佛在印度,古已有之,到華為甚,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不同耳。今釋題分二段:(一)無量壽經,(二)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無量即阿彌陀義。無量壽梵文為Amitayus。世人壽命皆有限量,故為不徹底、不究竟。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即得常樂我淨;常為佛德之一:佛壽無限。此經即係指各本『阿彌陀經』而言。

  優波提舍──為十二部之一,為順經義解釋之論。印度論有二種:一者、同於中國之註疏,逐句解釋文義,謂之釋經論;一者、為宗經論,依經義為宗,予以發揮,不重文句。本論為宗經論。

  關於本論須注意者:本論並不講解阿彌陀經,亦不闡明阿彌陀經之義理,而是根據該經,提出一種修行法門。故全論所說明者,皆為如何念佛,如何發願往生,所以是以修行為主之論。 [P357]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

  念佛非只口中念佛,須念念不忘佛及佛之淨土,並發願求生該淨土。今先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詮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為無量。喻如眾水入海,即失其名詮,總為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詮解。如眾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三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 [P358] 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懺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係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為尤著。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為無量壽。光有二種: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為眾生所求對象,而於佛得究竟。 又阿彌唎多amr!ta,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為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以上為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 [P359] 如『維摩詰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疑,不知視為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為有量眾生,方便故說為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再講極樂國土,先辨淨土之有無,因如無淨土,則何往生之有?今講淨土有無,有二說:一者、普通人武斷的認為迷信,因信者既未見過,又未去過,不能證其有。二者、信佛之人認為必有,因信經說如此。今就常理判斷,不必親身經歷,亦不必全賴經說,亦可認定必有,茲申論如下:

  一、如今科學昌明,已證實我此世界,只是無量星球中一行星,是可知此世界外尚有其他世界。

  二、再問各種世界有否優劣之別?但看世間各地均有優劣,可推知各種世界必有優劣。

  三、如世界有優劣,則我今世界是否即為最佳者,當知不然。然則,可知更優世界之存在,當無可疑。即如近日科學界,因有飛碟之謎,亦認為其他星球可 [P360] 能有智慧較我為高之生物存在。

  從上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且有殊勝各別。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認為淨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之淨土為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

  又關於極樂世界,向有小小論諍。即此淨土究為佛之報土、抑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向來言佛(姑約二身說),有法身、應化身。法身之土為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為化土。今此淨土如為報土,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如為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看,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為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寧有來?我寧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由心現。是心念 [P361] 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處,而為報土矣。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為佛之報土者,有為應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如云「念佛即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別時意趣」,即說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為報土、化土,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三 往生極樂之意趣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須知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小乘無十方 [P362] 淨土,故求往生淨土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則與生極樂意義相符。如只為離苦得樂,則是小乘根性矣。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不致退失大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於八地菩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與凡夫求生,大不相同。登地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隨願往生淨土,如水之趨壑,乃勢之所必至,與發心求生者不同也。故眾生無高下,悉可生之,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四 作者與譯者

  論,在印度為大乘菩薩或小乘阿羅漢作,造者即著作義。菩薩者,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極覺有情者為菩薩。婆藪槃豆舊譯天親,玄奘法師改譯 [P363] 為世親,其實二譯均不甚妥。因天在印語為提婆,婆藪為神名,而又無世義。該神為世人所親,求子者求之即得子,故名世親(天)此大菩薩極為有名,為唯識法相宗二大菩薩之一。在印度有大名聲,稱為千部論師。小乘之聰明論──(『俱舍論』),即彼所造。大乘論中之『三十唯識論』(後人加以注解成『成唯識論』),為唯識宗所依,此論亦彼所著。因彼對全體佛法,有極深刻之認識,故對此念佛法門之看法、修法,亦有獨到之見解。茲略談菩薩生平:菩薩生於佛滅九百年頃(中國西晉時代)之西北印。兄弟三人,兄無著,弟師子覺,均為出家佛弟子。時印人出家,均在小乘教團出家。彼於有部出家,先習小乘,成『俱舍論』。其兄無著面見彌勒,得唯識觀。知弟迷於小乘,稱病,函召來見,為說大乘義。世親覺悟,擬自割舌,無著勸以回小向大,以此舌宏揚大乘,遂承餘緒。其所著論,無所不及,凡大乘經,無不闡揚。此論即本於全體大乘經要義,以解釋『阿彌陀經』之名著。

  譯者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元魏即拓跋魏。天竺、印度也。三藏者,精通 [P364] 經律論。菩提流支,菩提、覺義,流支、希求、愛好義,為喜求覺悟之義。此師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關係極大。彼於元魏時,從印度到魏京,所譯經論甚多,主要皆無著、世親之論著,如『金剛經』、『法華經』、『十地經』等皆有論,其尤要者為『十地經論』。此論譯本,一時風行,成地論宗。後又演為華嚴宗,其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但彼所譯唯識,與後玄奘法師所明,略有不同。其所提倡之「真心」,尤合本國人脾胃。彼所譯本論,對於國人念佛,亦有重大啟示。今人但知廬山慧遠法師為淨土宗始祖,不知淨土法門,初未專宗弘揚,其真正專門弘揚者,實為曇鸞法師,而曇鸞之弘淨土,亦有一番特殊因緣。原來曇鸞體弱,恐不及弘法而夭,遂至南方,向道士陶弘景學服餌之方,及歸北魏,與菩提流支相遇,告以訪道經過。菩提流支斥之為妄。曇鸞請示佛教長生之術,菩提流支示以本論,曇鸞習之大悟,乃著力弘揚,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其後道綽繼之,再傳至唐善導而大行,故淨土之風靡一世,實以菩提流支此論之功為大也。 [P365]

  

正釋

一 偈頌總說 願生偈:

  此論文,先以偈頌總說,次以長行解釋。偈名「願生偈」,即發往生淨土願,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語,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為一偈,與華詩相近。願生偈,乃下偈頌之總名;宋藏本等均列願生偈於偈頌之前。麗藏本在題目下,全題作『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以願生偈為全論題名,誤也。願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歸敬述意,說明弘揚讚嘆者,非己見,乃是佛說,己並無功,表示對佛之恭敬,並示所得全從佛來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論,皆採此種態度,歸敬三寶。本論僅歸敬佛寶。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P366]

  「世尊」──梵文為婆伽婆,亦作薄伽梵,為世出世間一切所尊義。「我一心歸命」──一心者,專心一志,歸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歸命,即是梵文之南無。如「將此身心奉塵剎,此則名為報佛恩」之意。歸信必須完全無保留之信仰歸依。如只信一部份,其他不信,則不得謂為歸信。此並非愚信之意,當然仍須理智抉擇,但一旦歸信,便須一心信仰,不存己見。此為宗教所共,無分大小乘,莫不如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如來即是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婆耶佛,為一心歸命之處。無礙光者,光光無礙,不若他物,亦不若聲音之有礙。獨光可以融合為一,但仍可為物所障。今此阿彌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則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來乃佛十號之一,梵名為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義,即絕對而無分別之義。來、梵文亦可作去,動義。如體會真如,得此佛道,謂之如來。「願生安樂國」──國者、世界義。安樂國,亦稱安養,亦稱極樂國。願生極樂國,即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之意也。 [P367]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頌述造論之意。修多羅、契經也;契理契機之謂。佛之無漏功德,及極樂世界佛土之種種功德,為佛究竟、圓滿、無漏,與真理相應之真實功德。今說願生偈,總持(一切均包在內)以上所述各種真實功德,以與佛之教誡相應。此非依一經,或一片一段經文而說,乃總覈各『阿彌陀經』所說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說為願生偈。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P368]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 [P369]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來二十一偈,廣明功德莊嚴。如下長行解釋中詳釋。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末頌乃迴向流通。見阿彌陀佛,除命終見佛外,亦可即生見,如夢中見、定中見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曾於三昧中數見彌陀佛。但此處世親菩薩所願,為命終往生見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見外,更願與其他眾生共見。世親以造論功德,迴向自己與眾生,能因此而往生極樂。迴向者、迴此向彼,將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二 長行解釋
1 標宗略釋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P370]

  論者依『願生偈』而廣為分別,使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印度菩薩造論,多為宗經,不重文句解釋。以上「願偈」所「明」者「何義」耶?曰:「觀」想極「樂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勝,歷歷分明,並得親「見阿彌陀佛」,使信心堅定,發「願生彼國土」也。念佛有多門,慧遠所提唱者,為持名念佛。世親菩薩此論,為觀想念佛;其實世親亦不專主觀想,下文自見,但以觀想為中心耳。金剛經所明,則為實相念佛。有謂實相念佛為上品上生,須根器極利者方可。而末法眾生,心粗而散,觀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為對機。上來所說,固是事實,但如有妥善方法,及專家指導,仍可修持,由淺而深,由小而大,無不成就。例如先觀白毫,使其歷歷分明;再擴而大之,倏忽便見全身。今人有以華嚴境界為玄談者,其實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時先須『安立』,即繫念一相,但浮動不實,及後穩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P371] ,見彼阿彌陀佛。

  修五念門者,修五種念佛法門也。信乃信願,觀乃智慧。『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修此「五念門」,乃修「觀」與「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須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唸字者誤。念者、心在一境上轉之謂。如念佛時時心在佛,念法時時不忘『一切法不生不滅』等之謂;繫念不忘也。淨土宗有三時繫念法門,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禪定,成就智慧,別無他法。念念相繼不離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以上略舉五門之名。一者身業,二者口業,三、四、五者意業。作願門,可得定。觀察門,可得慧。迴向門,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淺入深,如五者總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門,論主乃依『願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禮拜門 [P372] 」,「讚歎門」,「作願門」。依次二十一偈,立「觀察門」。依末偈,立「迴向門」。以下略釋五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以「身」敬「禮」,或合十,或問訊,或頂禮。但禮佛應如佛在。「應供」即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即三藐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謂。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佛之三種德號。以「身業敬禮如來」,為一心願「生彼國」之「意」。

  
云何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屬讚歎門。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為萬德洪名,稱名即同「讚嘆」其功德。如阿彌陀婆耶,即無量光,表「如來光明智相」。顧名思義,為讚歎之真實義。因佛名無量,其功德亦無量,不可思議,故稱名即為以口業稱頌此佛功德。猶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稱其名,必須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偉大處,否則即談不上崇拜。如是稱名,即同讚歎。 [P373] 修行者,凡在學佛過程中之一切,皆為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實修行」,乃與定慧「相應」之修行。對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進修定慧,從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極樂。至於求定,方便多門,如持咒、繫心臍下等,雖得定,但不能生極樂。惟於念佛時,對阿彌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願具足,乃能相應而生彼國。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者,發願也。「心常作願」者,必須常常作願,「一心專念」,決定「往生」安養。如是作願者,因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華言止。凡夫之心,散亂奔騰,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飛揚也。念與止者,念如繩,繫不令動,及心靜止,是為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實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繼,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為真實修行。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一般觀察,只是聽人說說,散心分別事理,非此處所謂觀察。真正「觀察 [P374] 」,必須得定。依定方能成觀,否則,多多觀察,會頭昏腦脹,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觀,乃能得智慧。故大學曰:靜而後能慮,蓋同此理。猶風中燭,飄搖不定,何能照物?但觀慧與止不同,「智慧觀察」,亦即分別、尋求、抉擇。若人觀一紅花,視之不已,能因觀而成於止。如觀其紅色意義為何等,深入分別抉擇,乃能於止中修成觀。如不淨觀,觀事相變化,求其實相(體性作用形相),是則為觀。今所觀者,為阿彌陀佛、國土、菩薩。「正念」者,繫心一境,不旁騖,謂之念。念之能淨我心,開我慧,減我煩惱者,謂之正念。「毘婆舍那」,即觀之梵語也。修止而不修觀,則止於定,不得成就智慧。必須修觀,方得進步。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依經「觀察」,可別為「三」:一者、佛之依報,是「佛國土」。二者、佛之正報,是「阿彌陀佛」。三者、佛之伴侶,是「諸」大「菩薩」。何謂「 [P375] 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業。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謂之功德。今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境界從何而來,無非從佛所作善業所成,故為佛精進修行之成果,謂之功德。「莊嚴」者,微妙莊飾也。主,伴,國土,有無邊功德莊嚴,均應一一觀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猶於火宅不捨眷屬。此乃菩薩發心,故常願以「迴向為首」,務願一切眾生皆生極樂,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謂花開見佛,得無生忍,再倒駕慈航,拯救眾生也。

  
2 廣明觀察
A 觀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以下,廣明觀察,即五念門之第四門。先「觀佛國土功德莊嚴」。「摩尼 [P376] 」,即梵文如意義。「摩尼如意」,是華梵並舉。「不可思議力」,即不可思議之作用。相似相對法故,為純粹梵文句法,意為佛國莊嚴,不可思議,猶如摩尼寶珠相似。兩者可作一對比,故曰相似相對法。此段意義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寶珠為一小珠,極為明淨,能使人滿足一切願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災免難,百病不生。今以喻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平安、自由、快樂、無災無難,黃金舖地,七寶莊嚴,一切如意,來去自如。而以如意為要義,故不可思議也。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P377]

  觀佛國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舉名目。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論法門,到此應從定中起觀。今不能修定者,對此偈論,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後修止時,有此了解,即能於得定後起觀。而觀極樂世界之清淨功德,須觀其相狀,勝過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無欲者為色界四禪十八天。其上為無色界,亦為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輪轉生死,染縛不淨。至於阿羅漢如目犍連等,則已超出三界。出三界,非謂身離三界,乃不為三界之煩惱所繫縛。凡夫不得出離故,為三界所繫,故稱煩惱為雜染。既有煩惱,則無論一切善惡業,均為不清淨,所感果亦不清淨;不但正報不淨,依報亦然。故極樂世界,既為阿彌陀佛無漏功德所成,自無雜染,故超勝三界也。所稱出世,亦即超過三界之謂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P378]

  『阿彌陀經』並不謂西方極樂世界廣大如虛空,無邊無際。其作此說,只是為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處,以契入真理,事理無礙故,自無邊際可說。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與界字意義略同,即因素義。故十八界亦有譯為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義。今釋:由無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斷煩惱之善根生。但究為何種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是。正道與小乘共。大慈悲為大乘不共,而為佛果之因也。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為體,清淨光明圓滿為其體性。如鏡、如日、如月。如鏡、喻其清淨圓滿,日月喻其光明;但佛國之光相清涼,不若日光之傷人肌膚也。 [P379]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備諸珍寶,謂不止七寶也。以具足一切珍寶,故能具足微妙莊嚴。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色分顯色(青黃赤白)、形色(大小方圓)、表色(身口之動態)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三者,但最基本者為顯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見之光色(顯色)為主。此為無垢明淨焰芒熾烈之光,明耀世間,最為清淨。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者、身所感覺,麤、細、滑、澀、等等皆是。極樂世界,所觸皆妙,今只舉寶性功德草,乃以一概餘,為代表性之舉例耳。寶性功德草者,以七寶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寶不若世間七寶堅硬,乃柔軟寶性所成,觸手迴旋,生勝妙樂,較之迦旃鄰陀,尤有過之。迦旃鄰陀為印度最柔軟滑膩之衣料,如此土之綢緞。 [P380]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處所謂莊嚴,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謂。今莊嚴極樂世界者有三種:一、水中,二、地上,三、虛空中,皆有殊勝之處。

  
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池泉之中,皆滿寶華,風動華葉,色光交錯。

  
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極樂世界地上之宮殿,各不相礙,故可觀十方如虛空。復多雜樹欄楯,周匝圍繞。

  
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虛空中有眾寶交絡之羅網,網上有鈴,發諸聲音。極樂世界到處皆有法音,不若五濁世間,聞法艱難。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P381]

  雨者從天而降義。雨華衣莊嚴者,天降香花、衣、及裝飾品,謂之雨華衣等莊嚴。莊嚴中有無量香,不論順逆風,無不普熏。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係物質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淨,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間愚癡、昏闇、冥昧故。係心理界之光明。

  
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印人自稱其語言係梵天所傳,稱梵聲。極樂國之梵聲可及遠處,不須高聲而能遠達,其聲和雅微妙,聞於十方,聽者起清淨心。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極樂世界既為國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間之君主,以統治為事,此主為正覺阿彌陀,即阿彌陀佛(正覺為佛義)。法王者、於法得自在義。阿彌陀佛於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動,持者、支持不墜,能安住佛法,不令墜失者為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變質也。佛法已達究竟地步, [P382] 自無所謂再進步。故所畏者,乃摻雜失正,故須善為住持,使勿變墮。

  
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生極樂世界係以華生(化生)。但化生多類,諸天、地獄,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蓮胎而生。蓮有異德,出泥不染。極樂眷屬,如此化生,喻從五濁惡世生彼而不染義,故稱如來淨華眾。因無論有罪者,如帶業往生,其煩惱病毒,一時壓伏,猶瘧疾之為藥物所鎮。故安養之淨,乃煩惱已伏而非斷,業之帶往者,亦不起作用。今淨華眾從何而來?如何方得入蓮胎?乃正覺(佛)之兒女,從蓮華化生者,猶眾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彌陀佛之眷屬。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極樂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飲食。食者,營養品之用以維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謂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禪三昧即禪悅,二者皆為法食。禪者、靜慮,有定有慧。三昧者、等持,即定義,所謂平等持心,亦不散亂,亦不掉舉之謂。極樂大眾之慧命,以定慧而長養,故以定慧為受用。 [P383]

  
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無論身心困惱,極樂世界均無之。因其身為化生,即無肉身所有之苦;而煩惱不起,故無心惱。常受諸樂,亦無人事問題。

  
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義門、大乘義門也。生安養者,皆以大乘善根為因(界),平等而無譏嫌之名。所謂可譏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聲聞與緣覺。極樂世界不但無此三種人,抑且無此三種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極樂世界所有之聲聞,乃以聲聞身迴心大乘而來生;或是佛所示現,以莊嚴淨土,非謂極樂國猶有二乘也。 [P384]

  
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為極樂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滿眾生一切願求,如摩尼珠。極樂雖好,如一切香華莊嚴,七寶舖地,不合眾生願求,亦即無所用矣。故此句為最要。以其充分表現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也。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極樂世界妙好莊嚴,為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諦所能了知。如言青、黃、赤、白、柔軟,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間境界乃妄識所了別。諦者、眾所共認。俗諦雖為俗所共認,但非真知。若第一義諦(亦作勝義諦),乃離煩惱聖人所證之特殊境界。所見實相,雖是無二無別,而種種異相,仍是差別羅列。如極樂世界所現之種種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無礙之境界,非俗人妄識所了知,乃菩薩般若之所觀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後 [P385] 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來依次第說之。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