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懷思錄)) 之 95
陳天來是大稻埕李春生後繼最傑出茶商

風土懷思錄的作者何瑞賢老師,是我111年8月30日同遊彰化溪湖糖廠認識的朋友,當天何老師賢伉儷與我的老師邱垂堂教授賢伉儷都一起去溪湖糖廠搭五分小火車。一路上我們又去王功漁港、又去西螺醬油工廠、也到北斗鎮、埤頭鄉的明道大學住了一晚。過程中,承蒙他賜教台灣文史,讓我視野大開,知自己所知膚淺薄弱,稱他老師不為過。他說可以介紹他為“無可救藥的台灣鄉土迷戀者” 後學 廖昭昌謹記

((風土懷思錄)) 之 95

陳天來是大稻埕李春生後繼最傑出茶商

(一)早年隨父遷移台灣落腳大稻埕:

陳天來,清同治 11 年 (公元 1872 年) 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安,年幼隨父親陳澤栗來台。陳澤栗曾在廈門怡記洋行任職,與李春生算是舊識。李春生在大稻埕經營茶事業,陳澤栗則在大稻埕開店販賣木炭,供應茶商焙茶使用。

(二)19 歲在大稻埕開設 “錦記茶行”:

陳天來為陳澤栗次子,因兄長陳天椿(前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陳守山之祖父)早逝,陳天來從小就幫忙木炭銷售店務,因客戶都是茶廠人員,他也培養出茶行業的人脈,為了更瞭解茶行業,曾專程回茶鄉泉州府南安深入研究茶樹栽植及茶葉加工製造,終於在清光緒 17 年(公元 1891 年)在大稻埕開設 “錦記茶行”,從事茶葉製造與行銷。當時他才 19 歲,現代年輕人在這年齡才剛高中畢業,或是剛進大學,而他已創業了,可見當時的人比現代人早熟自立。

陳天來走入茶行業,開創錦記茶行乃深受蘇格蘭貿易商約翰-陶德與台灣茶之父李春生等前輩的薰陶。當時的大稻埕根本就是一個茶都,除了茶樹沒種在此處(種在北部山區南港,拳山 “文山”,三角湧 “三峽”,大嵙崁 “大溪”),所有茶葉製造過程都在大稻埕,目前還留有幾家老茶廠,還有泉州府安溪來台王家後代留下來的市定古蹟 “新芳春茶行”(位於民生西路波麗路餐廳對面)。

(三)烏龍茶末落,包種茶興起:

錦記茶行開業當時,李春生開創的烏龍茶旋風仍在當頭,所以錦記茶行初期也生產烏龍茶,過了幾年因烏龍茶價格較高,外銷市場逐漸為錫蘭紅茶取代。部分大稻埕茶商改將生茶葉運送到泉州,加入香味花材製成包種茶。但如此一來利潤盡失,大稻埕茶行業逐漸蕭條。此時曾深研茶葉製造的陳天來决定錦記茶行在大稻埕改製造包種茶,果然又一炮而紅,不僅在台灣與中國大陸暢銷,還紅到東南亞的新加坡,沙勞越,婆羅洲等地。最興旺時期錦記茶行外銷的包種茶佔了台灣茶葉出口額 10% 以上。而陳天來的長子陳清素與次子陳清秀也都派駐東南亞督導茶葉行銷。所以說 “陳天來是李春生之後新一代茶葉之王” 一點也不誇張。

(四)跨足金融業:

陳天來在茶葉致富後,因茶葉外銷金額巨大,也順勢經營匯兌業務,在台南,廈門設有支店,在上海,香港,神戶設有代理店,事業登上高峰,儼然金融鉅子。

(五)熱心參與公眾事務:

陳天來致富後也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各種公共事務:

1)大稻埕壯丁團團長。

2)台北市協議會員。

3)台北州協議會員。

4)台灣茶葉雜誌編輯兼發行人。

5)台灣茶商公會會長。

(六)推動廢止 “製茶税則”:

日本據台後隔年 (公元 1896 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律令第九號 “製茶稅則” 規定製茶業者皆需按稅則繳稅,施行後爭議不停,但總督府不為所動持續課稅。陳天來 1927 年擔任台灣茶商公會會長,大力推動廢止製茶稅。憑藉與總督石塚英藏私交,終於在 1930 年宣告廢除 “製茶稅則”。

(七)跨足幼教及藝文娛樂事業:

陳天來除了茶事業,金融業外也曾經插足以下行業:

1)1920 年獨資興辦大稻埕幼稚園。

2)投資經營藝文娛樂事業 “永樂座” (1923 年),“蓬萊閣” 及 “第一劇場” (1935 年)。

其中永樂座位於迪化街一段 46 巷(現已拆除),是近代台灣歌謠戲曲的搖籃,培養出詹天馬,李臨秋,顧正秋等人。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也經常在此辦活動。而第一劇場位於延平北路二段及保安街口(現亦已拆除),則以表演歌舞劇,歌仔戲,京劇及現代話劇為主。可見陳天來對藝文活動的支持與貢獻。

(八)興建大稻埕最華麗壯觀的陳天來宅邸:

陳天來的故居位於貴德街 73 號,故居位址未座落於迪化街而選在貴德街,最主要的理由應為景觀,故居現址在當時離淡水河僅數十公尺,前窗可觀賞淡水河及大稻埕碼頭風光,盡覽夕陽美景。落成時號稱是全大稻埕最華麗,最壯觀的豪宅。書寫此文時我曾想貼一張此豪宅的華麗照片,很遺憾竟然找不到滿意的,只好放棄。因為目前故居對面蓋起大樓,而貴德街路幅又不寬,所有看到的照片不是斜角就是仰角,或是屋後完整照,要不然就是局部景色,找不到一張完整的正面照片,這真是最大憾事。錦記茶行陳天來故居在公元 1920 年啟建,1923 年完工,為中西折衷三層洋樓。工法細緻,左右兩側凸窗及頂樓兩側圓形山牆,而二樓中央開闊陽台更是此宅尊貴的象徵。建築後方庭院有假山裝置,直通西寧北路,益顯堂皇富麗。前方面對淡水河,可觀賞淡水河美景。可惜淡水河港逐漸淤積,而故居對面樓房興起,大宅視野遮蔽無存。

大宅內部規畫,一樓為宴客大廳。二樓為茶商招待所,前側大陽台為觀淡水河賞夕陽最佳場域。三樓中廳為祖先牌位廳,兩側廂房共計八間房為家族住房。

(九)陳天來故居定為市定古蹟:

公元 2006 年台北市政府將陳天來故居定為市定古蹟,因建物年久失修斑駁裂損,而家族經四代繁衍,人數眾多,意見繁雜,難以達成整修共識。經台北市文化局於 2012 年介入協調,終於達成家族整修共識,開始整修,可望於近期完成修復,並於 2023 年落成百年紀念時開放公眾參觀,一覽百年前大稻埕第一豪宅風華。

(十)日本侵華戰爭造成台灣包種茶行業走入沒落之路:

公元 1937 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開始侵華戰爭。因為台灣早被清朝割讓給日本,台灣產品被歸類為日本產品,遭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抵制。大稻埕的包種茶主要市場是中國及東南亞華僑,一遭受抵制失去主要市場,整個外銷市場幾乎歸零,整個台灣的包種茶產業也不例外。至台灣光復後的 1952 年,由陳天來四子陳清汾籌組的 “台灣茶葉聯營公司” 因不敵時代的變遷結束營業。也結束了陳天來家族 62 年的茶葉事業經營。

而陳天來本人則已於 1939 年去世,享年六十七歲。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