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懷思錄)) 之 94
台灣最傳奇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

風土懷思錄的作者何瑞賢老師,是我111年8月30日同遊彰化溪湖糖廠認識的朋友,當天何老師賢伉儷與我的老師邱垂堂教授賢伉儷都一起去溪湖糖廠搭五分小火車。一路上我們又去王功漁港、又去西螺醬油工廠、也到北斗鎮、埤頭鄉的明道大學住了一晚。過程中,承蒙他賜教台灣文史,讓我視野大開,知自己所知膚淺薄弱,稱他老師不為過。他說可以介紹他為“無可救藥的台灣鄉土迷戀者” 後學 廖昭昌謹記

((風土懷思錄)) 之 94

李春生是大稻埕最傑出的富商,同時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更曾被譽為 “台灣第一位思想家” 之榮銜。

(一)出身貧寒:

李春生在 1838 年 1 月 12 日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李德聲以擺渡維生,他是家裡的老么,上有一姊三兄。因家貧,自小未曾就學,以販賣糖果貼補家用。

清道光 22 年(公元 1842 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獲得勝利,雙方簽訂南京條約,並於次年補簽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稱為虎門條約,廈門就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貿易商人與傳教士紛紛來到廈門也為貧困的李家人帶來轉運的契機。

(二)啟蒙於基督教會:

咸豐元年 (公元 1851 年)李春生跟隨父親於廈門竹樹脚禮拜堂受洗,開始學習英語並且自學漢文典籍,因他天資聰穎也學習華洋間溝通技巧。1857 年,年方十九即進入英商和記洋行 (F. D. Syme & Co.) 任職,從事洋貨及茶業貿易的買辦。四年後(1861 年),李春生累積了一筆創業金,開辦四達商行創業,作起進出口貿易生意,不幸在 1864 年太平天國之亂蔓延到廈門,貿易生意嚴重受挫。幸好他熟識的怡紀洋行 (Elles & Co.)老闆艾利士 (Elles)出手相助,雇用他到台灣收購樟腦,又在隔年將他介紹給同樣來自蘇格蘭的約翰-陶德 (John Dodd),這段因緣也成為李春生來台發展的契機,兩人於 1865 年同來北台灣。

(三)來到大稻埕,開啓茶事業:

咸豐八年 (公元 1858 年)清朝打輸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各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其中對英,法,美三國開放淡水(滬尾)港通商。陶德於 1864 年來到淡水,進口鴉片與布匹,出口樟腦。隔年 1865 年他與李春生在台灣北部踏勘生產樟腦的樟樹時發現南港,三角湧(三峽)及大嵙崁(大溪)有農戶種植少許茶樹,製成茶葉自用而非販售。他們兩人發覺台灣北部山區土質及氣候與福建泉州的安溪相近,適宜種茶,决定了有計畫的投入茶葉種植,茶加工再外銷事業。

陶德與李春生從福建泉州安溪引進茶樹,向香港上海滙豐銀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 Ltd.)貸款,投資農戶使其擴大種植,以約定價格收購,從福州聘請製茶師傅先製茶繼而教導本地製茶工,製茶廠則設在大稻埕以就近利用大稻埕河港運輸至淡水港。陶德來到台北原本希望落腳艋舺,他請李春生幫他找住處及寶順洋行(Dodd & Co.)的辦公處所,還有製茶廠處所,沒料到艋舺人異常保守,反對洋人茶商對手來搶生意紛紛拒絕,最後終於在大稻埕順利租到了,搭上了大稻埕開港順風車,也因他們的茶葉出口事業起飛,助大稻埕的發展一臂之力,真的是魚幫水,水幫魚。而艋舺則因河道淤積,淡水河河輪全部改停泊大稻埕,艋舺就此沒落了。

(四)茶事業一飛沖天:

1869 年寶順洋行首批貼上自有商標的 213 噸 “福爾摩沙烏龍茶” (Formosa Oolong Tea)運送往紐約一炮而紅,然後紅遍了歐美各國,而價格則比一般茶葉提高了一倍,利潤當然也隨之倍加,品質優良是原因之一,而品牌行銷更是功不可沒。

與陶德合作的過程,李春生得到了許多國際貿易的寶貴竅門,也有極高的獲利分紅,奠定了他爾後獨力創業的財務基礎。另外也使大稻埕成為北台灣的茶業加工製造及外銷的重要根據地,而李春生也被歐美人奉為 “台灣茶葉之父”。

李春生協助陶德的角色在當時稱為 “買辦”,買辦必需深諳當地語言文化還有具備豐富人脈,了解產業以及雇主的外語。如能順利擴大雇主的業務,買辦也可獲得豐厚的報酬,累積財富作為未來自行創業的資本。李春生就是循此模式開創爾後自己在大稻埕的茶業外銷事業。後來又跨業代理進口的煤油,當時還沒有電燈,家家户户每天晚上點燈照明都必需使用煤油。茶葉以及煤油這兩大行業讓李春生在日本據台初期日本總督府的情報資訊,李春生是大稻埕首富,全台僅次於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維源的第二富豪。

(五)熱心參與公共事務:

李春生致富後也不吝出錢出力,協助公共事務之推動:

1)公元 1878 年,李春生與板橋的台灣首富林維源捐資籌資建台北城,時任台北知府陳星聚任命他們為台北城築城委員,負責工程進度監督。

2)公元 1887 年,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灣鐵路,李春生響應注資,並且負責督造工程。

3)出資協助劉銘傳修復中法戰爭遭法軍摧毀的基隆八堵煤礦,以利台灣鐵路火車使用。

4)為吸引洋商到大稻埕,1889 年應劉銘傳之邀,李春生與林維源共同出資組 “建昌公司”,規劃建設大道埕商埠,修築大稻埕沿淡水河岸堤防,還有道路:建昌街,千秋街,六館街,也興建洋樓供洋人租用。一時各國駐台領事館及著名洋行皆設於大稻埕。而建昌街(今貴德街,南京西路以北)及千秋街(今貴德街,南京西路以南)路口至今都仍留有洋樓古蹟。

5)劉銘傳於 1890 年為降低台灣對進口布料的倚賴,籌設蠶桑局,敦請林維源,李春生任正副總辦,在五股觀音山種植桑樹。

由於以上種種貢獻,李春生於 1891 年獲得清廷賞賜 “五品同知” 官銜及藍翎(以鶡羽製成之禮帽飾品)。

(六)清朝棄台,為穩定大局,協助日本政府:

公元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 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不願被日本統治的官紳組成台灣民主國,並籌組兵力抗日。6 月 2 日首戰於基隆,烏合之眾不敵日軍潰敗,遁入台北城,大肆劫掠。百姓驚惶,請求李春生出面。李春生深具國際視野,深知馬關條約一簽定,台灣遭割讓局面根本無法挽回,當下唯一解決之道是敦請日軍早日進台北城維持秩序。李春生等仕紳協議,派代表辜顯榮前往基隆,並透過美國記者禮密臣(J.W. Davidson),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前往基隆請日軍進駐以維持秩序,6 月 11 日日軍進入台北,秩序得以安定。

(附註:以上這三位歐美人士姓名的中文翻譯都是以閩南語翻譯,如硬要以國語唸出會感覺怪怪的。)

隔兩個月,1895 年 8 月,李春生向總督府申請在各地設 “保良局”,他自身則擔任設於大稻埕的保良總局會辦。事後他因協助維護台北城治安有功,總督府上報日本內閣賞勳局同意表揚,隔年(1896 年,明治 29 年)2 月 3 日李春生獲頒 “六等旭日章”,與禮密臣(美國記者 J.W. Davidson)隨總督樺山資紀赴日本考察,回台後寫下 “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七)與孫文先生亦有淵源:

公元 1900 年孫文訪台,擬遊說兒玉源太郎總督支持中國革命未果,孫文在台期間皆由李春生接待,在台居所位於今台北車站東鄰,當時也是李春生之招待所,目前保留為 “台北市國父史蹟館(又名:逸仙公園)”。

(八)篤信基督教,奠基台灣長老教會:

李春生篤信基督教,經由約翰-陶德認識在台灣傳教的長老教會馬偕博士,自此積極協助其傳教。公元 1884 年中法戰爭導致多處教堂遭受鄉民搗毀,爾後的重建李春生大力出地捐款,建了以下教堂:

1)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地址:中山南路 3 號,位於中山南路與濟南路口。

2)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地址:甘州街 40 號。建築雄偉,仿他的原鄉廈門禮拜堂設計。

3)另外,李春生去世後他的子嗣為紀念他捐資建了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地址:貴德街 44 號。

晚年,李春生放下所有事業,交予子嗣經營。全力奉獻基督教,竭力宣揚教義。此外,他有關基督教教義的著作計有:

*東西哲衡

*哲衡續編

*民教冤獄解

*民教冤獄解續編補遺

*宗教五德備考

*聖經闡要講義

*天演論書後

李春生於 1924 年 10 月 5 日去世,享壽八十有七。後世學人將他譽為 “台灣第一位思想家”,也有人稱呼他為 “一手賣茶一手寫書的買辦哲學家”。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