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創業會失敗?
曾經創業失敗過,而且事業的生命非常短,50%不超過1年,另外近4成也在3年內結束。為什麼創業會失敗?「2005終結創業失敗大調查」的分析結果告訴你。
數字會說話。創業的魅力有多大?《Cheers》雜誌與104創業網、104外包網聯合進行的「2005終結創業失敗大調查」中,清楚傳遞出這股熱度。
高達近9成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想創業的念頭」(圖1),實際上曾經創業的比例也超過四分之一(圖2)。 而且創業愈來愈走向年輕化。在回答曾經創業的受訪者當中,竟然高達6成是在20到29歲之間,開始第一次創業(圖3)。
這個結果,頗呼應居家及小型企業(SOHO)協會秘書長張庭庭的觀察。在最近找她諮詢創業的學員裡,儘管形形色色,但是真正面臨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人,反而是少數。甚至也有人寧可放棄高薪金飯碗,就算冒著收入不穩定的風險,還是要創業。創業象徵的不只是開拓新的生涯可能性,更意味著:「找到對人生的主控權,」張庭庭指出。
然而,創業者眾,成功者幾希的殘酷現實,同樣也在調查中顯現。
創業容易 生存困難
曾經創業的受訪者當中,69%曾經創業失敗過(圖4),而且上一次事業的生命非常短,50%不超過一年,另外37.5%也在3年內結束(圖5)。
為什麼創業會失敗?可以從創業前的準備、創業後的經營兩階段來探索。 創業前,一般人最擔心的是錢的問題,其次是營運模式與團隊。問到「想創業,卻無法創業的障礙是什麼?」,依序是:「創業資金尚不足夠」(74%)、「對企業經營方向、營運模式或投入產業沒把握」(53.5%)、「找不到適合的創業夥伴」(25.4%)(圖6)。
等到真正付諸行動,遇到的最大難題,則是「創業後才發現經營方向、營運模式或投入產業不對」(40.5%)、「財務周轉不靈」(36.9%)與「找不到客戶」(32%)(圖7)。
如果針對有創業失敗經驗,與沒有創業失敗過的兩群受訪者做交叉分析,則會發現,創業不曾失敗過的人最煩惱「知名度不夠」與「找不到好員工」;而真正經歷過創業失敗者,「企業經營方向、投入產業與營運模式」是最大的難題。
從這裡可以看到,「做對的事」遠比「把事做對」關鍵,一旦企業的營運模式、投入方向整個有錯誤,就很難回頭,不可不慎。
財務規劃上,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副秘書長陳麗華認為,創業自有資金至少應該佔6成,而且短、中、長期的資金應該劃分清楚。很多人常對現金流入的狀況預設太理想,結果周轉不靈,即使事業有機會,也撐不到業務起飛。
因此,創業專家普遍建議,除了「一次投入」型的資本外,手邊還要準備一筆假設3到6個月間完全沒有收入的「周轉金」,這才是估算所需資本的正確方式。
關於創業夥伴的選擇,也是一門大學問。是不是好朋友就一定適合合夥創業?其實未必如此。
「合夥是一種動態改變的關係,」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理事長廖昭昌指出,他見過太多因為合夥人意見不合,結果不僅無法決策,還落得不歡而散的例子。
所以,不管一開始多麼合作無間,廖昭昌說,雙方都應把拆夥機制放進股東協議書裡,不要「礙於情面」不說,後來反而引發紛爭。同時,這也是一種保護公司的方法,至少讓合夥人想退出時,為公司爭取半年到一年的緩衝期,不至於立即引發股東資金抽腿的危機。
最重要的,整份合約應朝著「合夥對大家有利,若我不遵守合夥諾言,我將是第1個受害者」的方向設計,才能建立雙贏局面。廖昭昌也提醒:既然選擇了合夥,就要謹記:必須「不斷創造被合夥人利用的價值。」
創業者另一個常見的盲點,是太輕忽市場與客戶的壓力。比方說:先創業,再找客戶。 但對沒有品牌與知名度的新創企業來講,要客戶主動上門,本來就加倍困難。對創業者,「你就是公司,你就是品牌,你要把自己賣出去,」負責104外包網的經理田居正指出,就算做SOHO族,也不是光有技術就夠了。若不能有業務的經驗,至少也要有業務的膽量,受得起開拓客源的挫折。
創業需要耐心
不管是對成功的嚮往、對財富的渴望,創業的吸引力無法擋,無非是因為它牽動所有人對未來美好結果的想像。然而愈大的成功,往往也伴隨愈大的風險,需要時間醞釀成果。
調查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發現,是大多數人對創業的耐心都不太夠。當問到「能忍受多久時間虧損才回收創業成本時」,52.2%的受訪者表示「只能忍受1年」,換言之,第2年就要回收創業成本。其餘43.6%也認為,頂多在3年內也必須回收(圖8)。
若是跟多數創業成功的故事比較,這段受訪者能忍受的「等候收割期」顯得相當短。即使是簡單的個人事業例如開咖啡廳,丹堤咖啡創辦人方淑宜表示,她當年也經過了長達2年的虧損。
一般來說,至少創業前6個月都屬於「加溫期」,虧損屬正常。但即使現金流量開始轉正,仍要持續累積一段時間,才可能回收創業成本。事實上,「虧損-賺錢」、「賺錢-虧損」很可能要經過多次循環反覆,新事業才會逐步走上穩定發展。
從個人生活體驗中挖掘機會,轉成商機,確實更有原創性,一旦成功,也容易取得獨特利基。但相對地,個人也必須投注更多時間做功課,才能精準評估市場與可行性。
電視台記者吳奕萱創業的過程,就是一個典型從解決生活問題,變成事業的例子。
她在網路上以「蘿絲夫人」為品牌,銷售一種四面公主簾。到過峇里島度假的人,大概都對四面垂吊浪漫帷幕的四柱床印象深刻。吳奕萱設計的產品,由天花板固定支架懸掛紗簾,不僅可以自己DIY出四柱床的感覺,而且價格便宜,很快就得到不少汽車旅館與民宿的青睞。
談到最初的發想,吳奕萱說,其實是蚊子給她的靈感。她很不滿意一般圓頂蚊帳的設計:「蚊帳下面撐不開,都撲在臉上。」她開始思考:如何讓紗帳穩穩垂下,圍成一個私密的方形空間? 她發明了一個簡單的裝置。同時吳奕萱也注意到,很多飯店都喜歡以四柱床作號召,她開始蒐集飯店與汽車旅館的名單,分析誰是可能的客戶。
最重要的,吳奕萱申請了專利。為了保障自己的創業立足點,她自己跑去智慧財產局查資料,確定是否已有類似的發明;然後找專利事務所諮詢,正式去申請。
這些環節,過去吳奕萱都沒有經驗,但是憑著念研究所時在「研究方法」上的訓練,事後證明,她的判斷並沒有很大的誤差。去年8月拿到專利後,她在10月架設網站,很快就接到訂單。
透過大眾媒體報導的熱門產業來挖掘創業機會,雖然是最容易取得的資訊管道,但也容易流於一窩蜂,熱潮一過,後續就沒有成長動力。前幾年瘋狂流行的蛋塔、天津狗不理包子,後來迅速銷聲匿跡,都是代表性的案例。
服務愈來愈講究個性化與創新的年代,張庭庭建議,不妨由「我喜歡的」、「我擅長的」、「我有興趣的」這三方面發想,慢慢雕琢出可行的營運模式,反而更有機會勝出。
這次調查中,雖然許多受訪者都有年紀輕輕創業的經驗,但是有趣的是:到底什麼時候最適合創業?普遍看法都將時間向後延。51.8%的受訪者認為,最好的創業時機,是在工作5年後,認為工作10年後再創業也不遲的,也有33.7%。只有5.2%的人同意剛從學校畢業就適合創業(圖13)。
將工作資歷轉為創業資產
創業家要擔負兼具管理與執行的角色,很多人創業以後,才發現過去職場上的歷練,沒辦法滿足創業全方位的需求。像Yahoo!創辦人楊致遠,雖然輟學創業,但是他也同意:「要做成功的企業,還是希望有經驗的管理人員跟你一起去創造。」
少年、青年、中年創業,當然各有強、弱項,但是多數人都不會反對,成熟的工作資歷確實是創業時珍貴的資產。
傑眾公關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善慧,是公關界的老將。她在傳播行銷的工作資歷超過17年,去年出來創業成立傑眾。她的上一份工作,是在聯太公關從基層開始,一路做到執行副總經理。
傑眾拿下的第1個客戶,是足跡百羅旅遊網的專案。當時朱善慧帶領僅4個人的團隊,卻能擊敗奧美、楷模等大公司,都要歸功於她深耕旅遊業10餘年,有人脈,也非常了解這個產業的需求。這是傑眾跨出的第一步,「對團隊士氣鼓舞非常大,」朱善慧說。
當然,經驗有價的另一面,是也要放得下身段。譬如過去曾經是她的下屬,但現在並不願意跟她一起奮鬥。「因為我沒有以前公司那個品牌了,」朱善慧很理解。但一旦決心要創業,「我就準備好要面對這樣的考驗,」她說。
某個角度看,創業是條不歸路。即使失敗的機率遠比成功要高,但在一連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帶給人獨一無二的刺激與成就感。
失敗是為了下一次出發
「人生最大的享受在於無中生有,」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曾說。這也是他在創業過程中不怕認輸,屢敗屢戰,連退休後還要繼續貢獻人生精粹,協助年輕人創業的最大原因。
本次「終結創業失敗大調查」中最令人振奮的發現,是當問及受訪者:「如果你創業失敗,會從此不再創業嗎?」只有3.5%的受訪者表示:從此死心,不再創業。絕大多數人(81.1%),寧可先去找工作,休息、累積能量一段時間後,為下一次出發做準備。甚至有13.2%的人堅持要繼續再接再厲,直到成功為止(圖14)。
透過事先詳盡的準備規劃,固然是實際降低創業失敗因子的行動綱領,但是別忘了,永遠不屈不撓的「創業家精神」才是「終結創業失敗」最有力的武器!
「終結創業失敗大調查」說明:本次網路調查,調查時間自6月7日至6月15日止,有效問卷共3,075份。女性佔57%,男性佔43%。屬於567三個年級世代的比例共佔94.3%,分別為5年級21.5%、6年級55.5%、7年級17.3%。大學或學院畢業佔52.9%,研究所畢業佔14.5%。 調查執行:《Cheers》雜誌編輯部王曉晴、《天下》雜誌群網路部邱美玲、《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李昆昇、104創業網、104外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