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上大學,背後的意義

零分上大學,背後的意義

廖昭昌/台灣社區藝術與人文發展協會理事長

今年大專聯考預計錄取85000名,但考生只有83000名,加上往常填寫志願分發錄取只有佔9成,原因是很多人不願意填較後面不想念的科系,因此,新聞預測,將可能出現零分上大學的奇聞。

社會譁然之餘,道出下面幾種現象和評論:

1. 要淘汰後面幾所私立大專院校:有的用假考手法,教育部則有校務評鑑機制與退場機制。

2.責備國小國中高中老師怎麼教:探討零分怎麼來。

3.譏諷教改制度與廣立大學的錯誤政策所致:如果不是廣立大學,也不致如此。

個人以為,這些都是不合邏輯的推論與思考。不合理推論之處有下列三處:

1.私立大專院校哪裡有錯:國立大學由納稅人提供土地與設備預算,用優厚的待遇聘請高規格的老師,每位學生平均用私立學校栽培學生資源的17倍,本來與私立就佔在不公平競爭的地位上。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國內或國外,在同樣不公平競爭的基礎上,私立學校相較只能招收末段班。這與零分上大學完全無因果關係。

2.只要考生大量,按照統計學原理,自有成績的分佈狀況。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國內或國外,在同樣的基礎上,一定會有後面百分之一、二的學生,這不是以前沒有考零分現在才有,以前照樣也有考零分,只是以前考零分的因為僧多粥少無法讓他念大學,這也是政策上要錄取多少位的問題,而非國小國中高中老師教的好或差的問題。反而要同情那些人生在學習環境較差的家庭以及個人智商較低等現象。

3.教改制度讓專科學校改成大學,使得大學變多了,自然學生素質變差了。這種推論忽略了以前也同樣有素質差的學生,只是那時候,把問題藏在專科部。其實並沒有新設大學,只是改制升格而已,而藉由改制升格的審查,使得教育部有籌碼要求專科改大學的學校,師資水準大幅提升,以前碩士進去當講師,8年升到教授,現在博士都進不去,進去還得拼升等,坦白說私校的學生素質變差,但私校的較學品質變好。

真正問題的核心,在於國立大學學生招收人數,沒有隨著考生減少而以同樣比例遞減,比如國立交通大學邀招收前百分之三的學生,現在考生人數減半,仍然招一樣多名學生,自然從百分之三錄取率,提高到百分之六錄取率,這種現象,等於每年國民納稅人的錢所辦的國立大學,學生素質是越來越差。從來沒有人在這個角度上計較,因為大家都不願意看到國立大學減招,自然排擠到私立學校所招新學生的素質。如果政府把國立大學所招收的學生數減半,並用多出來的經費補助私立學校,不但可以使私立學校招收新生的素質大幅提高,也可以縮短私立學校學生與公立學生教育資源分配的差距。

最後,我們需要有一個圖像,比如讓貧窮的人,可以念國立大學,享受中間保障的基本教育品質,而讓私立大學的學費鬆綁,有權利選擇走高收費高品級的研究型和低收費大量招收就業型學生,也許,國家可比不用在花那麼多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父母相對所得較高的社會精英份子,國外一流的大學很多都是私立大學,不是嗎?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