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教大 育成中心
陳孟凱 — 合樸農學市集
《廖昭昌評論》
新式樣智權開發有限公司於96年第四季進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經營與設計研究所所長林炎旦教授主持之育成中心,該育成中心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所謂文化創意產業有六大區塊,包括我們主要業務教育產業,以及未來我們想跨入的知識服務產業與智財權產業。
這次北教大共辦六場專題演講,我派同仁分別參加,而我負責聽這一場,人來不多,所以演講採互動方式,先請「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的作者鄭秋雙小姐開場白,她的書內有介紹陳孟凱先生的合檏農學市集,接著陳先生播放一集約30分鐘的電視專訪介紹合樸農學市集,後面就採雙向問答的方式。我在會後當天將心得報告寫好,並傳給陳先生分享,他還沒有回應,先在我把我的心得寫在後面也算回響。若干不同看法,請陳先生見諒。
我從事科技業將近二十年,回到故鄉經營東籬農園(文化休閒)幾年後,因緣際會成立合樸農學市集(文化農業創意)— www.hopemarket.com.tw ,當要接受北教大 育成中心的邀請來分享文化創意生活產業,有些惶恐,擔心如何把我的實務經驗有架構的整理來和學界的朋友與學生分享?
幸好最近出了一本好書,「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作者是經濟日報資深記者鄭秋霜,長期觀察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出切中趨勢需求的建言。我徵得鄭小姐的同意,擷取兩篇文章(一篇是有關於合樸)來和大家分享,作為本次育成中心文化創意產業開課的內容.
我提供的第一篇文章,(品牌經營故事)— 匯集清流的在地樂活——東籬農園+合樸市集,這是我個人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故事,老實說,我實在不願意選擇描述自己的文章,很怕落入「老王賣瓜」的嫌疑,遲疑很久之後,還是冒著風險選擇了自己文章,因為第一、這篇文章描述是我個人的經驗(血淚史啊),很直接與真實的分享,理論與現實比較吻合,沒有過度的猜測.第二、我最想要談的題目是文化創意產業中與「人」的關係,這篇描述東籬農園與合樸農民市集,含有比較高比例和人的關係:
* 人(心的感覺到感動)
* 人生故事與抉擇(理念與現實的平衡)
* 豐富vs熱鬧 (60分的人生?)
* 家庭/社區/環境/世界的關聯
* 一步一腳印的文化經營紮根(小而美)
如果演講時間許可,我可以帶到一個重要的與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議題,就是人才,我選的第二篇文章是『人才的迷思——尋找你的澤崎小姐』,我認為在創意、文化與生意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卻缺乏對等的注意力,因此我希望在這次的研討會當中,以【人才】來和各位分享與討論,鄭小姐這篇文章提供一些和各位關心文創產業的同伴一起討論【人才】的素材.
作者鄭小姐以一個文創觀察員的身分,除了【人才】的議題之外,她同時提出在文化創意產業其他四個議題:專業、消費、設計競賽與品牌,這四個有關文化創意產業議題,請各位參考鄭小姐的專著,這裡我提供大綱:
『專業』的迷思——文創產業,不是一個專業
『消費』的迷思——當「想要」遇到「需要」
『設計競賽』的迷思——星光幫啟示錄
『品牌』的迷思——A brand or a name?
分享文章之前,容許我大略介紹這本實務與理論均衡好書,這本書深入採訪12個國內知名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案例,分享管理者的「創意管理」獨門心法,我認為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實例入門書,對於有心了解、進入及投資文創產業領域者,很好的教戰手冊。
(本文摘自《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作者是鄭秋霜)
(品牌經營故事)— 匯集清流的在地樂活——東籬農園+合樸市集
從一位留美電機博士、太一及精盟等科技公司創辦人之一,
搖身變成東籬農園園主的陳孟凱,
結合農業復興與人文關懷,
推廣有機慢食生活不遺餘力,
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寫下動人的篇章……
東籬農園小檔案
公司名稱 |
東籬農園股份有限公司 |
品牌名稱 |
東籬農園 |
創立時間 |
2002年 |
負責人 |
陳孟凱 |
公司網站 |
http://www.dongliville.com.tw/ |
合樸農學市集 |
http://www.hopemarket.com.tw/ |
7月的一個周六早上,太陽烤得人只想待在室內吹冷氣,台中科學園區附近的一座農園外,卻停滿了幾十輛車子,進進出出的人,不是來上班,而是來趕集。
就像創意市集在台灣各處開枝散葉,提供消費者與創意者面對面的交流機會;一種類似歐美先進國家假日的農民市集(Farmer's Market),也從中台灣的東籬農園出發,名為「合樸農學市集」,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相遇。
青草地上的有機蔬果市集
一進園區,只見二十多個攤子有秩序地排在東籬農園如茵的草皮上,不同於傳統市場常見的雜亂或惡臭,這裡的攤子賣的東西標榜的是新鮮無毒農作物,稻米、蔬果、手工皂、花卉盆栽、花果醋,有些水果外貌雖然不起眼,卻還連著昆蟲的蛻殼;還有清韻合唱團現場演唱「秋蟬」等民歌音樂,宛若一場蔬果假日音樂會。
「我們常在超級市場或一般市場向販賣者購買食物,卻少有機會遇看這些食物的生產者。」合樸農學市集發起人之一、也是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說,合樸農學市集就是想促成人與食物、農友與消費者親密交流,「讓大家知道,到底是誰為我們種出好吃的蕃茄、今晚的米飯。」
擁有美國電機博士學位的陳孟凱,曾在美國住了十五年,很喜歡美國的農民市集概念,四年前開創東籬農園後,成為中部著名的體驗創意生活產業,因園區餐飲採用有機蔬果,有機會認識許多有機作物生產者,便興起以東籬農園的場地,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集結這些供應者的念頭。
2006年中秋節,他和志同道合的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商定後,一拍即合,並找了社區工作者許婕穎及靜宜大學教授陶蕃瀛等人,在2007年5月首度推出合樸農學市集,不只有二十多家有機農友響應,當天還有五、六百人來參觀。
許多人聽到「有機」二字,最立即的回應,莫過於反問:「請問你們怎麼認證?」陳孟凱說,這些來參加的農友,都還有各自的有機通路,不是只來合樸市集,他們能上那些通路,都是已經通過相關的認證。
合樸、HOPE 有機農友相挺
合樸農學市集是一個非營利組織,陳孟凱因為相信「一個萬物和諧相處、生態永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美好生活的地點與根基」,因此發起合樸農業市集。
「合樸」既是實踐「合作、簡樸」生活之意,也是英文「Hope」的諧音。透過生活者向生產者學習,生產者跟環境學習,使生產者與生活者集合起來,公平互惠、互相支持,共創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
這個理念,已得到許多農友相挺。中寮鄉溪底遙農友陳泰龍一面俐落地削去一顆顆鳳梨皮,一面在大太陽下揮汗說:「做有機,完全是靠理念支持,如果只想賺錢,是撐不下去的。」
以前做生意的他,兩年前才轉行當農夫,他說有機栽種成本雖然很高,但他很認同合樸的理念,認為這才是為台灣土地留下希望,因此,溪底遙學習農園也透過網站,積極教導民眾及小朋友有機的相關知識。
富三有機農場負責人黎劉永春也帶著自家種的水梨來趕集。她說自己原本就規劃退休後住在山裡種東西,一開始只是想不能用農藥,才不會隨著雨水排放出去時污染下游,當時並不知道什麼叫「有機」,後來朋友到家中作客,吃到他家的水果覺得很好吃,才叫她要去申請有機認證,她這才知道「原來外面已經有有機認證」。
黎劉永春說,有機栽種花費很高,先生年輕時「跑船」賺的錢,幾乎都被她拿來種水果,而且種出來的水果,有的長相還很不好看,拿到一般市場還會被嫌棄;但她高興地展示,她的水果連昆蟲的蛻殼都還留在上面,顯示對生態有很好的影響,所以她堅持不能污染環境。
四大「好好」課程
為了達成「合樸」的目標,合樸農學市集還推出四大課程方向,分別是好好務農、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及好好生活。
「好好務農」課程主要是透過有機栽培的實作,讓學員每周一次、連續十五周持續學習有機相關知識及得到栽種成果,上課需要用到的種植「公田」土地,就在東籬農園裡。
「好好讀書」是每個月一次的讀書會;「好好吃飯」每月規劃一個不同的米食主題,重新喚起學員對美食的記憶;「好好生活」也是每周一次,透過不同生活面向,分享身心靈的擴展。
陳孟凱說,未來他想為中科上班族開課,因為他本身曾身陷科技業,「他們不用開口,我只要看到他們的臉,大概就知道他哪裡痛。」他最想為科技人開如何減壓及好好膳食的課程。
感動人心 匯清流
感動人心,是創意生活產業的成功關鍵。「合樸」的理念已在中台灣集結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除了有機農友外,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師生,甚至曾獲遠東建築獎的建築師、音樂藝文創意工作者等,彷彿一股清新力量的匯流,讓人看見在繁忙現代都市生活中,一股久違了的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真誠對待、互相扶持的創意生活型態,這股新「希望」,正是合樸的初衷。
而這一股電機博士、商場老將、大學教授、建築師、藝文工作者、六年級女生等,都不約而同變成了農夫,並投身有機農業推廣的回歸鄉野風潮,還在持續引起共鳴。無論是他們用心栽種出來的農產品,還是他們本身的人生故事,都為台灣農業增添許多精彩故事,篇篇有機的故事,讓農業不只是農業,也讓人看見文化創意導入的驚喜與感動。
當「有機故事」遇到文化創意
「農業在形成的過程,會型塑許多人的故事,文化創意若能與農業結合,的確可以讓農產品成為媒介,讓更多城市人了解台灣的農村文化。」也來合樸市集擺攤的高雄縣旗美社大工作人員邱靜慧說。
邱靜慧不諱言,農民過去不斷用心提升耕作技術,但對美學包裝或行銷所知有限,最好是有專業團體可以幫忙連結農業與文創美學,才能有助振興農業。
有鑑於此,在921大地震之後深入中寮村的文字工作者馮小非,與多位農友、藍染及編織工作者,在2003年結合成「溪底遙學習農園」,希望達成讓農人安心生產好的農產品,透過工藝展現鄉村之美,讓消費者享用安全的食物及讓土地得到良好的對待等目標,稱得上是此領域的先行者。
他們也為「溪底遙」做行銷與客服的義工,期望以專業組織方式,協助有機農友行銷農產品,每天並由不同成員,在網站上張貼農作物或成員最新訊息,頗有故事行銷之效。
農家第二代,文創生力軍
除了專業組織的幫忙,第二代農家子弟的投入,也可望成為文創生力軍。
以美濃著名的「兩代米」為例,就是農家子弟張正揚的太太,為他的母親張劉靜英架設的部落格,將母親種稻米的過程或製作日蔭豆鼓的過程全部拍攝下來,以圖文並呈方式放在部落格上,讓人參與植物的生長、食物的製作過程,也讓人看見老一輩人與土地的互動。
致力推廣「有機文化」的陳孟凱表示,「會來做有機的人,通常有一定的人生故事,如果是因為錢,絕對不可能來做有機。」有機農作有很多感人故事,但很多都是小農,要做農業品牌其實很難,需要政府更重視,以及更多行銷、創意人才願意投入,且千萬不能把農業放棄,才有可能讓文化創意與有機農業都欣欣向榮。
當電機博士變農園主人
合樸農學市集能順利開辦,除了靠有志一同的人士無私的通力合作,提供合樸農學市集舉辦場地的陳孟凱,更是關鍵人物。
四年前才創立東籬農園的他,從一位留美電機博士、太一及精盟等科技公司創辦人之一,搖身變成農園負責人、生機生活推廣者,一直為創意生活產業界的圈內人津津樂道。
到底他的人生為何如此轉折?又是用什麼樣的理念推動東籬農園與合樸市集?
三十歲以前,只追求社會的勳章
「三十歲以前,我的人生是在追求社會定義的勳章。這只要有點天份,又夠努力,大概就可獲得。」陳孟凱一邊說,一邊作勢從口袋不斷掏出東西狀,「所以,你要建中畢業的勳章,嗯,我有一顆;要台大的,有另一顆較大的;要博士學位,我也有……」
「但是,這些對我來說,最多就只能到六十分,只是這個六,可能從小一點的六,變成大一點的六,甚至變成更大的六。」陳孟凱在空中劃出「六」的手勢愈劃愈大,但他說:「到頭來,我發現這個六再大,我的人生也不會變成七十分、七十二分、或其他的可能。」
就社會標準來看,陳孟凱是個成功者與幸運兒。他甚至自我解嘲說:「以前如果不是和賺錢、出名有關的書,根本上不了我的書架。」
三十歲以後 思考生死苦樂的起點
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三十歲那年。意外得知家中長者長期為精神疾病所苦,只是家人都報喜不報憂,瞞著長年住在美國的他。
身為長子,他感到很難過,開始往返美國、台灣與長者溝通,眼看著「三十年前就坐賓士車」,就社會標準來看,什麼都有了的這位親長,人生卻垮了。
「我開始思考,這到底只是一個人的個案,還是大家都會遇到的通案。」這是他思索生死苦樂及人生意義的起點。
親長生病,讓他決定回國發展。剛開始他在台北工作,有天身體不適,經醫生診斷有「僵直性脊椎炎」前兆;醫生告訴他,要定時定量吃飯、多運動、減少壓力。「我聽完後心想,免講啦,三項中,沒有一項做得到的!我還在創業,哪有可能?」
看見別人的棺材,我就掉淚
他依舊「朝七、晚十一」地工作,公司裡有位主管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以過來人之苦,經常提醒他要注意身體。但他不以為意,有一天這位主管終於忍不住說:「我帶你去看一位正在發病的病友」。看完後,陳孟凱才如夢大醒,當天開始決定善待自己的身體,練氣功、學瑜伽,正確飲食等,為他返鄉開設農園留下伏筆。
「一般人是不見(自己的)棺材不掉淚,我個性中有個特點,就是看見別人的棺材,我就掉淚。」陳孟凱說,不論是親長的病、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痛,都讓他感同身受。
他是台中人,留在台北工作,本來就不符合他自美返台照顧家人的初衷,他決定把事業重心移往台中,並開始為自家一塊位在中科附近的7,000坪農地申請改為「東籬農園」。
為農園取名陶淵明詩句「採菊東籬下,幽然見南山」,正是反樸歸真的心境自況。園內除了興建「歸園田居」與「微風好雨」兩棟中式建築外,還栽種菊花、荷花等上百種植物,處處可見陳孟凱從頭學起的心路歷程,園內的有機餐飲、體驗學習課程,讓東籬農園被喻為「城市裡的桃花源」。
從興趣到熱情,捨熱鬧就豐富
「科技是我的興趣,這(農園)才是我的熱情。人生要有興趣很容易,要有熱情很難,所以,熱情本來就大於興趣,不是嗎?」陳孟凱為自己轉換人生跑道,下了簡單註解,因為他知道過去的社會的勳章,只是大小不同的「熱鬧」,但今後他只想可以擁有「簡單的豐富」。
「有機、慢食」,是陳孟凱用來推動「豐富」生活的重要方式。東籬農園的餐廳套餐,全部採用有機素材,講求輕油、輕鹽、輕糖、輕味、輕脂「五輕主義」,減輕身體的負擔,曾獲台中區經典美饌烹藝競賽冠軍。
就連餐具也特別採用南投「添興窯」的質樸陶皿,要讓人用心體會餐飲與器皿共同營造的滋味與氛圍;而用餐地點在農園中的「歸園田居」樓,吃飯完畢,還可緩步走個三、五分鐘,到對面的「微雨好風」樓喝茶。
陳孟凱說,現在整個社會大環境,都在追求「熱鬧」,但他想推動的是「豐富」;相對於「熱鬧」經常是有形的、物質的,他認為,「豐富」恰恰是無形的、精神的,可以很簡單,也可掌握自己的速度,細細品嚐。
Chez Panisse餐廳的啟發
陳孟凱不諱言,他經營有機慢食餐廳園區的理念,主要受到美國加州潘立西餐廳(Chez Panisse)創辦人之一的愛麗絲.華德斯(Alice Waters)的啟發。
創立於1970年代初期的Chez Panisse,位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市,這家規模不大卻大名鼎鼎的餐廳,曾被媒體選入「1000個畢生要造訪的地方」,甚至有「餐飲界的麥加」之稱,前美國總統柯林頓也曾造訪。
Chez Panisse「小而美」的傳奇,得歸功於它的創辦人愛麗絲.華德斯。1967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愛麗絲,留學法國期間受到法國料理方式啟萌,傾心於有機耕種、新鮮在地食材,及「慢慢來」的做菜及用餐風格。
國內推動有機耕種不遺餘力的《青芽兒》雙月刊發行人阿偉,在一篇介紹Chez Panisse的文章中指出,愛麗絲回國後,躬逢社會運動在全美風起雲湧。她支持社運的方式很另類,選擇以新鮮食材為社運人士做「大鍋飯」來響應。
阿偉也在文中指出,當時加州地區有兩股飲食風氣互相激盪。一種是本地生產的地方風味餐,另一種是冷藏、冷凍食品風。愛麗絲決定開設Chez Panisse,以當地小農有機種植的節令蔬果為主要食材,並透過與當地農民簽約,確保新鮮食材的供應,甚至發展出「由菜園到餐廳」、「農民市場」等機制。
就像愈來愈多人同意,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生活及世界投一次票;陳孟凱說,愛麗絲深信,我們對飲食的選擇,可以改變我們的家庭、社區、環境、甚至整個世界。這股風潮如今不只影響了加州的種植,甚至已經影響了全世界。這正是他推動東籬農園與合樸市集時的取法對象。
慢食文化,整合上下游產業鏈
「園主是個很用心的經營者,也很懂得落實『慢食』生活理念的步驟及策略。」長期輔導創意生活產業的中衛發展中心生活產業部經理張淑華說。
張淑華觀察,不論是農園內的有機餐飲,還是其上游的有機農耕方法、對土地的情感,甚至到下游的質樸器皿,都看出陳孟凱以東籬農園為平台,把個人生活理念落實成為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理念的決心,不只推動人與大自然的互助、永續關係,更因此促成合樸市集的成立,把東籬農園的上下游夥伴都拉進來,有步驟、有策略地推廣有機文化生活。
擁有電機博士及企管碩士學位,又有實際創業經驗,陳孟凱經營東籬農園,的確比一般創意人或文化人創業,更了解商業運作的實務與know-how,例如東籬農園為新人舉辦「草原婚禮」,讓客戶留下感動難忘記憶。
不要急著做大,「有多少感動,帶多少人」
相較於一般創意生活產業員工十人的規模就算大,東籬員工最多時曾高達五十多人,雖然開張後兩年內就損益兩平,但陳孟凱回頭看時,認為東籬不該一開始就做太大,因為當時內涵還不夠紮實,感動還不夠深化。他說:「創意生活產業最普遍的問題是太急著想做大,但底子不夠時,會吃很多苦頭。」
他以東籬農園為例指出,隨著東籬有機慢食餐飲愈做愈好時,他其實暗自愈擔心,因為他一直期許自己,要採用當令有機食材,支持在地小農,推動「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制度,但受到天候、農事變化等情況,要堅持這個原則格外困難;甚至為了餐飲的穩定性,常必須捨棄台灣本土食材,採用其他更穩定食材來源。「這些調整,令我感到不安,擔心是否會與創園理想漸行漸遠」。
此外,要做有理念的餐飲或事業,不能只有老闆有理念,必須整個團隊也都認同才可行,但員工如果只是一時感動,很難持續下去。他甚至覺得「蠻有理念」,是他個性上的優點,也是缺點,因此,他與員工懇談,加強員工教育,希望對生活、對食物的感動,可以落實在每一位員工心裡,才能進一步感動消費者。
陳孟凱有感而發地說,創意生活產業與傳統製造業及科技資訊業都非常不一樣,「這是非常服務導向的行業,有很高比率的人際互動,且非常重視感動的元素」;例如服務人員在服務客人時,還得很主動解說故事,但這很難反應在績效上,因此,必須靠找到對的人來做,才會事半功倍,而且通常得要服務人員也有感動時,才可能做得好。
他以過來人經驗,建議創意生活產業經營者,除了要很投入、了解每一個環結之外,更應從「小而美」做起,「自己產生多大的感動,才去帶多大的team,當你只能感動四個人,卻要去帶四十個人,就不夠力量。」
「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大,『做大』,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他認為,只要文化創意的底蘊夠深夠厚,有時即使只是一個人,也會有無形大的影響力。他甚至說:「如果重來,我不會讓東籬農園一開始就做那麼大,更不會讓自己錯失感動一個、兩個、四個人,再逐步慢慢變大的機會。」
捨下六十分的熱鬧,追求更多的豐富
雖然東籬農園成立才短短四年,就已是創意生活產業中相當知名的範例,不過,彷彿嫌自己的人生還不夠精彩似的,就在東籬農園進入「高峰期」的現在,陳孟凱又做了一個決定,2007年9月1日起他把東籬農園出租給法鼓山接手經營,他將從東籬農園的園主,轉為護持法鼓山的義工,且雙方已有共識,合樸農學市集將持續舉辦。
在旁人張大嘴吧的驚訝聲裡,他依然雲淡風輕地說著:「我做事業的目的,本來就是希望為社會好;如果由公益團體來做,會讓社會更好,為什麼我不把握這個機緣呢?我的人生還有很多事要做,以後我要把時間都花在布施,特別是法的布施,我相信我的資歷,可以當個很好的講師。」
在農園網站上,他以東籬農園園主的署名,寫著:「東籬農園的貴賓,7月9日起,東籬農園將休園兩個月,停止餐飲服務,感謝您對東籬農園的支持與照顧。東籬農園將利用暑假整理環境,從商業服務轉型為教育、文化與禪修中心,預計九月初啟動,歡迎兩個月後來看我們!」
「我覺得他沒有放棄,只是換一種方式,去推動他的理想。」得知陳孟凱的決定後,熟悉他的人這麼說。
從科技人、文化人到公益人,一身布衣、頭戴斗笠的陳孟凱,朝著自己選擇的三十歲以後要做「生機生活的營造者」的目標,又向前一步。捨下大大的六十分的熱鬧,陳孟凱擁有細細品嚐豐富人生的更多可能,也希望他所追尋的生活理念,透過結合公益團體的力量,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管理兩三句——陳孟凱的創意經營心法
提問人:鄭秋霜 回答人:東籬農園負責人陳孟凱
問:管理文創產業與一般產業最大不同? |
答:文創走(無形)感覺,不是說理,負責人以身教來感動夥伴才是成功要素。 |
問:貴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
答:園區立地條件與園主個人創業經歷。But Goodness can not be stereotyped. |
問:曾遇過最大挫折? |
答:理念落實無法快速以教育訓練方式達到。 |
問:目前最大的挑戰? |
答:商業化獲利成長與理念扎根腳步衝突。 |
問:可否以兩三句話說明你的經營秘訣? |
答:創意需要全心的投入,Do whatever it takes。 |
問:你的文創產業獲利方程式? |
答:由「小而美」開始,扎實地把美好感覺執行到能帶給客人感動。 |
問:公司現在最缺什麼樣的人才? |
答:願意為理念付出但同時有執行力,有團隊精神。 |
問:最想告訴以創意起業的人什麼話? |
答:不要把創意當作生意的噱頭,創意是扎根的工作。 |
問:發展文創產業,台灣現在最缺的是什麼? |
答:人才永遠不夠,人選對了,事情就對了!文創產業尤其重要。 |
問:你認為政府應如何管理文創產業政策? |
答:希望有長期的眼光,不要太注重短期的效益,文創產業沒有快速的公式! |
文創觀察員: 尋找你的澤崎小姐(本文摘自《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作者是鄭秋霜)
誰是「澤崎小姐」?
看到這個題目,你的腦海中是不是立刻出現大問號?
澤崎小姐是日劇《熟男不結婚》中的女配角。
這部日劇是日本演員阿部寬挑大樑的代表作。他在劇中飾演一位四十歲、個性孤僻古怪的不婚男子桑野先生,雖然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建築師,且個性善良,但因不善與人溝通,再普通的話,經由他的口中說出,都會讓人聽來覺得「機車」、龜毛。
桑野擁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只有小員工一人,另外就是與公司合作八年之久的澤崎小姐,因此桑野先生工作上的習慣、脾氣,澤崎小姐一清二楚,在工作上,對桑野而言,真的是「知我者澤崎也!」
此文無意探討為何桑野遲遲結不了婚,也不想細述桑野與澤崎是否因工作的了解而看上眼,此文要講的是,澤崎小姐因為表現優異,吸引了大公司想來挖角。
但桑野多年來能專心做設計,靠的全是澤崎小姐為他處理與業主的應對往來,和收拾他惹出的大大小小言語風波;因此,當他一聽到澤崎可能因為高升離職,個性很ㄍㄧㄥ的他雖然外表強裝不以為意,但其實心中已小慌張……
終於,他決定鼓起勇氣、放下身段向澤崎小姐「告白」。但各位別誤會,他說的可不是「請妳嫁給我」,而是:「我的才華,加上妳的處理事情能力,才能事半功倍。」
故事說到這裡,該回到我們的主題了。桑野雖然總是「言」不由「衷」,這回可說了句全世界做設計、搞創意的人,都該謹記在心的至理名言。
在我採訪過的文化創意人士中,多的是桑野先生(這裡指的是他的才華,不是他的龜毛),但澤崎小姐,可真是鳳毛麟角;即使有些創意人從桑野先生「轉性」變成澤崎小姐,多半也是因為「產業化」的情勢所逼,不得不學習商業知識,而非心甘情願或真心喜愛。
這正是目前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嚴重的缺陷。我們有做創意的人才,卻嚴重欠缺能協助創意獲利的經營管理人才,或扮演創意與生意之間橋樑的中介人才。
台灣很多的文創產業團隊,都有「一人分飾兩角」的情形。創意(或設計)總監常常就是老闆,既要做創意、又要接case、還得管日常大小事務;既是右腦發達的桑野先生,又得扮演左腦思考的澤崎小姐。
理性與感性兼具,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有時卻是「不得不」的現實壓力。這在團隊還是個人工作室或小公司型態時,或許還可將就應付,但對於公司的擴大或長遠發展,卻常是阻因。
十四年前從一人工作室起家的的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隨著榮獲「設計三冠王」的稱號,許多客戶主動找上門時,他就體會到,大可結構若再不改變,可能就一直是工作室,不會發揮太大力量。
因此,大可推動轉型工程,第一步策略正是改變人才配置。過去公司十二個人中,八、九位都是設計師;轉型後公司人力超過三十人,但不是設計師變兩倍,而是行銷、管理人才增加。
如果「桑野」與「澤崎」,可以分別被視為「感性創意」與「理性管理」的代表,事實上,台灣幾個常被提到的文創產業範例,通常都已是「桑野與澤崎」專業分工。
像是琉園的王永山與王俠軍兄弟、幾米與墨色國際的李雨珊,他們都在創意與管理經營這兩大區塊,有很好的分工與連結,因極高的了解與信任,才能以絕佳的默契讓文創生意愈做愈出色。此外,法蘭瓷陳立恆與他的設計師團隊、浩漢設計陳文龍與他的創意兵團,也都因為專業企業管理,而能使公司擴大、成長。
即使像幾米與李雨珊已經專業分工,但因應業務起飛的轉型需要,2006年起墨色國際也開始推動人員、組織變革,增加產業化所需人才,且這些經營人才幾乎都是李雨珊一個個主動去找來。
因為做文化品牌,前段需要的是有文化創意、但不排斥商業規則的人;但當前段文化創意的內容經營成熟、進入後段發展期,需要的則是有人文素養的產業界人才的進入,才能在文化品牌的「產業化」階段,帶來起飛的助力。
再從本書個案案主回答的「管理兩三句」來看,每家公司目前最迫切所需的人才,幾乎都是管理經營、國際行銷相關人才,看出台灣文創產業目前轉型的人才需要。
愈來愈多創意人已了解到,在今天的時代,做創意、做設計不能再只是埋頭苦幹,還必須了解經營、生意的重要性,因此,有許多創意人不排斥學習經營管理know-how;但長期「一人分飾兩角」,恐怕不是創意創業可長可久之計,「尋找你的澤崎小姐」應該是要及早走的路,有心想創業的創意人必須未雨綢繆。
不見得每個人都剛好有個兄弟姐妹、夫妻兒女,可以補自己專長的不足,但其實很多管道可以找到不同背景卻仍可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在學校時,不只要與學設計、創意科系的同學來往,透過參與校園內外社團活動,也有機會認識其他企管、理工科系、傳播行銷等等各種科系的同學,或各行各業的人士,只要開放心胸、真誠以待,這些人可能變成你的「麻吉」,也可能被你的創意熱情感動,或許那天就變成了你的澤崎小姐。
有家設計公司,從老闆到員工都很年輕,他們很多人都是老闆大學時參加AIESEC(國際經濟商學學生協會)認識的各校朋友,很多人是商學背景,但畢業後都一起為設計事業奮鬥;也有人參加創意創業競賽時,相中另外一隊的隊員,立刻「挖」來壯大自己的「澤崎小姐」陣容。
想靠創意創業的人,如果你找到了你的澤崎小姐,恭喜你,請無論如何一定要感動她、留住她;如果你還沒找到,請趕快去找一個;如果你剛好就是澤崎小姐,嘿嘿,歡迎加入文創產業,這裡非常非常需要你來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