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要in 意志要硬

創業從來沒有這麼熱過! 台灣人天生熱中創業,但近1年的創業人數,卻持續地瘋狂增加中。
只是,大家對創業充滿期待與想像的同時, 卻不清楚到底要創什麼行業、自己有什麼條件, 更不能體會創業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創業的成功與失敗, 最終都可以理出一些關鍵原因。 不論你是不是要創業, 這個系列報導,總結出創業過程中的諸多關鍵,都值得你細細研讀。

現在職場流行什麼?

在一片圍繞勞退新制、工作消失與薪資變動的討論中,6月初,一則小小新聞透露出令人玩味的訊息。根據行政院青輔會的統計,去年高達1,470人申請獲得青創貸款,不但寫下青創貸款開辦37年來人數的最高峰,更在1年內造就出1,325家新事業。

同時間,創業之門繼續大開,不斷向年輕人招手。青創貸款的申貸標準,從本來下限23歲調降為20歲,也取消周轉金額度不得超過貸款總額40%的限制。為了鼓勵學生創業,現在連博、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都可以提出申請。

顯然,有一種新的通關密語,叫做創業。「創業從來沒有這麼熱過,」幾個主要創業諮詢機構,包括中國青年創業總會、居家及小型企業(SOHO)協會、104創業網都不約而同表示。以104創業網為例,專案經理徐光政指出,每天直接點閱數高達1萬2千人次,留言數也有1,000到1,500則,然而就在短短半年前,這些指標還只有目前二分之一的水準。

創業:作為一種魔咒

SOHO協會網站也在6月初,累積到訪人數突破50萬人,其中一半是最近1年半突飛猛進的結果。「本來創業是非主流,現在變成主流了,」SOHO協會秘書長張庭庭忍不住用「瘋狂增加」來形容這股創業發燒的趨勢。

創業本來就是台灣人血液中永遠蠢蠢欲動的因子。郭台銘、林百里這些企業家白手起家,打造千億帝國的故事,更是每被傳述一次,就加深一次創業作為一種魔咒:足以扭轉人生、改造命運的傳奇力量。

不過,大家對創業充滿想像,卻不清楚到底要創什麼行業、自己有什麼條件。青創總會副秘書長陳麗華就描述:前來找她諮詢的對象,十之八九,劈頭第一個問題都是:「現在什麼行業最熱門?」陳麗華反倒必須扮演起從旁提醒的角色。「我們變得不是在鼓勵創業,反而是潑他們冷水,」她忍不住帶點好笑地說。

創業容易,但永續經營卻比想像中更困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從2001年起,中小企業的整體平均損益率就變成紅字,到2002年仍然是-0.2%,未獲利家數達到全部的37.7%。相對來說,大企業成績顯然比較好,平均獲利率是0.4%。

到底如何創業會成功?「熱門」絕非關鍵字。要「In」的,不是產業,而是眼光。

眼光要「In」

「In」的意義,不只是追趕流行,更代表「深入」。創業會落於盲目跟風,多半是因為急就章,只好隨波逐流。然而仔細觀察最近創業成功的例子,尤其是白領創業,多半是一次爆發過去職涯累積的能量,有經驗與判斷做基礎看到的市場,即使是別人眼中冷門、艱困的領域,照樣有機會一鳴驚人、大放光芒。

去年8月,台北市中山北路上多了一家風格優雅的店面,它是生活用品設計品牌「The One」的第一家專屬門市。包括內湖光寶科技大樓的咖啡迴廊、烏來溫泉會館、宜蘭礁溪老爺飯店剛完成的公共藝術區設計,都出自「The One」設計團隊的作品。

「The One」創辦人、異數宣言公司執行長劉邦初自己也覺得很意外:因為門市設計太顯眼,客戶聞風而來,竟平白多出室內設計這條業務線。但他也因此對當初的市場嗅覺更有信心:「東方人文」的品牌定位確實有吸引力。

The One: 3人打造一個新品牌

2003年初,劉邦初決定創業,他選的路–「自有品牌設計」,完全不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強項。尤其相較於他本來的背景,更是如此:劉邦初在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製造商–台達電子工作7年,離開時的職位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他的出發點,自然與工作資歷有關。身處科技業,劉邦初反而很不服氣台灣只能貼上代工製造的標籤。於是他找來擅長黑白攝影的攝影師好友林雅文負責設計、李英傑負責生產管理,自己對外,最初3個人登記資本額150萬元,想創立一個自己的品牌。

不管是定義品牌概念、找供應商生產、跟通路談判,這些劉邦初沒有一項以前做過。但他在工作之餘,過去與一群同好組成「樂友旅遊俱樂部」,10餘次到歐洲各地旅行的閱歷,深深感到「東方」將主導未來國際流行。「Giorgio Armani (喬治‧亞曼尼)甚至連續2年設計都使用東方元素,」劉邦初舉例。

轉換在台達電學到的管理經驗,則是劉邦初落實理想最大的資產。才開始創業,他就仿照台達電的運作,寫下「5年計畫」,隨時檢視環境,盤點資源。當然,也包括對品質的要求,有一次大陸供應商生產的100個產品中,只有2個合乎標準,劉邦初毫不手軟,98個全部砸掉。

前面半年,劉邦初積極與百貨通路聯繫,展示產品進度,但是堅持不願屈就先到特賣會場現身。這樣「ㄍㄧㄥ」到2003年底,才打動大葉高島屋百貨,願意讓「The One」參與耶誕節檔期,20幾天中創造出90幾萬業績後,終於成功進駐。

不到3年,異數宣言損益平衡,完成5個系列產品,並且小有名氣。回想當初,「朋友都認為我瘋了,」劉邦初說。他卻靠著獨到見解,走出跌破別人眼鏡的一條路。

用眼光夠「In」出奇制勝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台北街頭,也在海拔2,000公尺的梨山茶園上演。

1996年,當時40歲的呂志強以僅有的90萬元成立「聯合茶葉公司」,從事茶葉批發。去年,聯合茶葉公司營收已達到1億3千萬。

2002年,呂志強進一步創立自有品牌茶葉「自然之味」,不僅是台灣第一家通過國際級食品安全衛生管制認證(HACCP)的高山製茶廠,去年更當選「2004台灣包裝之星」、「2004世界包裝之星」,外銷到韓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

自然之味:90萬作出1億生意

雖然祖先曾經做茶,但呂志強創業之初,其實是在剛結束上一波建築事業的低潮點,甚至因為對茶完全沒有概念,不懂春茶價格「開高走低」原理,第一季就虧了50萬。

賣茶是傳統行業,許多老字號都是百年代代相傳,靠聲望與默契做生意。新公司不但被瞧不起,還遭受打壓。不過,呂志強分析市場,台灣年產茶2萬2千公噸,平均每人年消費茶葉1.63公斤,實際上是供不應求。過去在房地產的歷練告訴他,重點是:競爭,要有方法。

買茶,最怕被騙,由於茶行、茶販與消費者間資訊不透明,還有「茶三騙」的說法。呂志強乾脆首開先例,每年春茶、冬茶生產時,發開工通知給客戶,邀請他們來參觀。他還沿用建築行銷手法,在前往梨山的道路上沿途做了200片路標,第一次辦就造成人潮,茶葉銷售一空。

另一方面,呂志強也注意到消費者買茶,健康訴求逐步凌越價格,因此建廠之初,就立下管理規章,打下往後申請認證的基礎。他的做法在業界當時顯得非常特立獨行:當呂志強的工人,每天工資比別的製茶廠多300元,年資滿1年,公司便招待出國旅遊。然而規定也格外嚴格:除了鎮日戴口罩、戴帽,抽菸、遲到還要罰錢。「第一個罰的就是廠長,」呂志強笑著回憶。

用這種苦功,「自然之味」得到HACCP認證後,呂志強成為農委會邀請參展的常客,也變成同業取經的對象。「我只是個高中生(桃園成功工商畢業),卻要對一堆博碩士做簡報,」他帶點不好意思地表示。

然而靠著創新的做法突破,呂志強證明:傳統行業也能開拓出新局面。

回顧創業歷程,呂志強最深刻的心得是:「對手絕對不是同業,而是自己與消費者。」尤其要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叫部屬做。」

他的體會,對照出很多上班族創業的迷思。「很多人要當老闆,是因為沒有能力當員工,」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理事長廖昭昌有同樣的觀察。「但創業者要記得,第一個身分叫模範員工,第二個身分才叫老闆。」

換言之,想挺過創業各項挑戰,除了眼光夠「In」,還必須有「意志要硬」做配合。

不能吃苦不要創業

意志要硬的第一項,是夠自律、不怕吃苦。

很多人在創業初期遇到困難,就忍不住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特別倒楣。然而事實上,檯面上所有成功故事的背後,都有坎坷的一面。

目前有9家分店的加美花坊,在花店業是少見的大型連鎖經營模式。綠色招牌的整體花屋造型,更是搶眼又獨樹一幟。

但很少人知道,總經理楊華鋒,只是高雄一所沒沒無名的職業專校畢業。因為不想一輩子只能在暗無天日的工廠工作,20幾年前,他一個人從高雄北上,到台北當花店學徒。

學徒的工作就是跑腿、打雜。今天常用的插花海綿,當年得靠進口,因此白天,楊華鋒經常得到現在的西華飯店、華納威秀附近割雜草,紮成海綿替代品。只有晚上師傅下班回家,住在店裡的他才有機會真正接觸花,學習花藝。

這樣熬了2年多,楊華鋒用20幾萬資金成立工作室。但為什麼後來加美能夠迅速成長?卻要歸功於他主打企業客戶的策略。

80年代,一般花店頂多靠平面DM宣傳,至今仍看來靦腆、不善言詞的楊華鋒,每天除了清早開始送花、深夜才能收工,抓住空檔就逼著自己挨家挨戶登門造訪,一家一家去「掙」客戶。典型的業務員服務導向,讓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大型企業如IBM、富邦,很快就成為加美的客戶。

現在許多人視開花店為浪漫、唯美的行業,楊華鋒卻看過太多無法建立特色,招牌一換再換的例子。「開花店真的很辛苦,」他說。但若不是當年能吃苦,又怎有今天的加美?

不但要「吃苦當吃補」,創業還要有韌性,因為永遠有可能遇到你想像不到的打擊。

少了這一點,長頸鹿美語董事長魏忠香說得明白:「沒辦法享受創業的快樂。」

沒有韌性不要創業

分布全省,500家分店的長頸鹿美語,目前是台灣密度最高的兒童美語學習機構。可是回溯到1988年,魏忠香以借來的資金,大手筆請來名主持人崔麗心配音,研發出第一套「一書一卡」英語學習帶時,卻出人意表落到滯銷的命運。

困坐在台北市寧波西街的小公寓裡,「存貨幾乎把閣樓都壓垮了,」魏忠香回憶。

為了促銷,他只好跑去饒河街夜市擺地攤。剛巧有個光啟社的導演路過,對產品有興趣,從中牽繫與光啟社的合作。雙方後來拍了13集電視節目,才逐步打開長頸鹿的知名度。

看來似乎只有起頭難,但想不到的挫敗,其實還在後面。

成立第2年,為了開拓市場,魏忠香決定投注700萬,找來廣告公司拍電視廣告,並買下報紙報頭下最貴的版面。不料第一波廣告片放送結束後,回收的訂單不到10份。

不得已,魏忠香只得臨時抽掉報紙廣告,避免損失擴大。結果背負7、8百萬負債不說,還被報社列為黑名單,封殺了長達半年。

10幾年中,魏忠香拍過電視節目、做過廣播、辦過雜誌,也有過因成效不若預期而結束的嘗試。顛顛簸簸一路行來,長頸鹿開展出如今的版圖,魏忠香逐漸領悟:「過程多舛都是必然。」「想到是必然,創業的人就應該寬心了,」他如此詮釋創業所需的韌性。

他給有心創業者的建議也是:「創業者永遠只看到沒賺到的錢,但這點正是要看破,才能常保坦然,」魏忠香說。

韌性是為了等待未來更豐美的收割,耐心,則是另一根意志要「硬」不可或缺的支柱。

去年11月,日本50年的遊戲大廠–NAMCO選擇跟台灣一家成立5年的年輕公司樂陞科技合作,創下NAMCO中日合作的先例。樂陞科技是台灣唯一一家針對次世代遊戲主機開發遊戲軟體的公司,去年推出的「鬼疫」,是第一款由台灣團隊完全自製的Xbox Live遊戲。

特別的還不僅於此,樂陞科技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並非出身遊戲界,竟是活躍電視、電台與報紙的資深媒體人許金龍。

其實樂陞一成立,許金龍就是董事長,但前期只負責出資、對外談判。直到去年底,他辭去新聞界的工作,全心投入樂陞的發展。

缺乏耐心不要創業

許金龍不諱言,這5年走得很艱辛。樂陞整整花了1年時間,才取得微軟授權,在Xbox上開發遊戲。但好不容易完成第一個產品「異界」,許金龍到美國見了20幾家發行商,沒有一家認為有機會,只有一家二線廠商「XIOAT」願意接手,結果卻捲款潛逃倒閉,「異界」在歐美只賣了3萬片,成績平平。

為了不斷說服股東支持、團隊堅持,「中間有很多委屈,」許金龍簡單卻感慨地說。但他始終相信,相較於線上遊戲,遊戲機遊戲是「國內冷僻、國際主流」的領域,最後不惜放上個人前途一搏。

是這樣的耐心,終於贏來曙光。

「異界」後來在日本市場高居Xbox遊戲全年銷售排行榜第6名。「鬼疫」則成為微軟Xbox Live遊戲產品於台灣上市的首波強打全中文作品。許金龍估計,樂陞今年應可達成損益平衡。

「在媒體再努力,你都是狗吠火車;在產業,你就是去拉這個火車,」許金龍描述自己從「媒體人」轉變為「企業人」的心情。

他的想法,或許也代表了許多人為什麼想創業的初衷:改變現狀,給自己一個實踐理想的機會。

美國Trellix Corporate的創辦人與科技長丹‧布里克林(Dan Brinklin),因為發明電腦試算表,對整個科技產業帶來深遠不可磨滅的影響,他也被譽為「天生的創業家」。

他對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差異,曾做過一個生動的譬喻:遇到湍急的河流,大企業大可以從容擬定計畫、設計橋梁,然後搭橋。但是對創業家來說,唯一的行動就是:赤手空拳,攀爬岩石過去。

要攀岩通過底下滔滔的河水,不正是要靠著「眼光夠In,意志夠硬」?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