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經營者的困境(寫於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之前)
廖昭昌2005/04
刊登於新知交流月刊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區小企業交流會參考資料
我國企業中屬於中小企業的家數佔97.83%,而受雇員工數佔68.92%的中小企業,其營業額卻只佔31.47%,亦即平均生產力中小企業約只有大企業的五分之一。為什麼呢?
民國92年新創事業中99.42%是中小企業,足見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從小開始經營,經營者的目標應該是希望永續發展、越作越大。奈何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13年,88-92年的稅籍資料顯示約六成的企業經營年數不超過十年,82.47%的家數會在20年內陣亡,新創事業中只有1.59%的企業能從中小企業脫胎換骨,成為大企業。這種不到1.6的PR值,說明企業要由小經營到大,要比北基地區國中生考上建中北一女還要難。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經營輔導案,輔導的對象要件是:每人年產值300萬元以上的中小企業,亦即每人產值大約人事成本的8倍。透過管理機能,平均一個人能創造他薪水的8倍產值,才能成為被輔導的起點。請問多少中小企業能做到這一點,新式樣不能,至少今天還遠遠落後國家定的標準。國家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因為全國大企業的平均生產力約是884萬8千元。大同公司林挺生董事長曾說在大同公司要雇用一個員工,必須先創造他薪水的十一倍業績。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還算十分保守。
國內為什麼失業率會這麼高?全國企業97.83%的中小企業不願意多用人。加強職業訓練只是幫助部分失業群求職競爭力提升,相對的讓就業的競爭壓力轉給未經職業訓練的人。就好像高中錄取人數不變,國中畢業生倘若也不減少,明星國中辦理課後輔導,是會使部分學生考試分數提高,但相對的其他學生只好去補習,最後錄取分數反而拉高,考試的壓力更大。因此職業訓練導致的不是失業率的改善,而是全面性求職的競爭壓力提高。如何讓中小企業多用人,才是降低失業率的關鍵。
為什麼中小企業不願意多用人?其實多用人才能分工。根據古典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企業要創造生產力,首先要分工(division of labor)。但是一旦開始分工,管理成本在短期間內會快速上升,企業最需要的人如會計、人事、文書,開始聘進來,求職者多的是屬於這種想要當「內勤」的人。新式樣十年了,從事創業輔導,個人也負責促進就業的政府專案,我們去年也獲准開設職業訓練課程800多小時,反思自己10年來經營的一路走來,我發現,中小企業最欠缺的就是創業初期1-3年,陪企業主走過危機叢林的管理系統。國內育成中心應該好好檢討方向,把他們轉型成為卓越管理育成中心,建構一套管理資訊化的平台,讓中小企業在還沒有壯大之前,將所有管理職務外包給育成中心,同時育成中心盡量藉助有實務經驗的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由政府補助育成中心聘人,等到企業穩定後,再把人「嫁」出去給企業,這時中小企業主一定樂意多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