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下午,國寶級古箏大師魏德棟教授來我們台藝協會指導,剛好我與秘書處李先生都在會裡加班。魏教授創辦台北正心箏樂團數十年,在全國各大學指導箏樂社,化育學子成千成萬,國內箏樂老師很多都是魏教授的門生。我們台藝協會剛成立的前兩屆,魏教授也受我們懇託,擔任本會理事,使我們理事團隊中有國樂的專才,我們倍感光彩。
說到台藝協會,容小弟花點時間介紹他,全名”社團法人台灣社區藝術與人文發展協會”,宗旨在分享藝術,關懷人文,營造社區。成立十二年來,歷任邱垂堂與小弟昭昌兩位理事長,現在由李朝金教授帶領,我們的活動向來重視關懷較為弱勢或特殊的族群文化,如我們辦了連續十一屆的台北市敬老關懷系列音樂會,辦了六屆的原住民音樂會,辦了三屆客家音樂會,也辦了兩屆在木柵三屆在基隆市的親子關懷音樂會,這些都是比較著眼於透過藝術表演與分享,盡到我們對社會教育的責任。
我們會如此重視教育的功能,可能與我們的創辦人邱垂堂教授是個教育家有關,而多位理事幾乎都是為人師表,他們有的是音樂教授、有的是企業講師。身為職業的老師,常有把滿懷的所學教會學生,並引領著學生,做一點事使社會風氣向上向善的使命感。
十一年來,每年我們辦音樂會,總會想到邀請正心箏樂團。而每次魏老師都會盡量讓他的學生有表演的機會,同時也把演出酬勞盡歸學生。我們從他的言行看到做一個老師的典範。
昨天,魏教授在他的line波了一張照片,上半段是魏教授與一群小學生在一部古箏前合影,下半段則是他與一個美女的合照。他寫了一段話給我:
” 這是二十年前跟我學箏的學生,那時還沒讀幼稚園,如今已長成亭亭玉立的研究所碩士生了,歲月不饒人。”他接著說:
“上方團照中魏老師左側的小朋友,就是今天兩人合照的吳慧嫻,他的父親就是這次主辦雲林縣國裕嘉年華的吳國昌老師,30年前曾跟我學箏,父、女倆代都有傑出的成就。”
我立刻回應。”真溫馨,也很有幸福感。給魏老師教到是一種幸福,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幸福,孩子長大還能記得我們當年教她是一種幸福”
魏老師跟著說” 昭昌老師仁兄:謝謝回訊,這次雲林之行,覺得一輩子的勞勞碌碌,總算有點精神上的回饋了。”
這段回應使我想起,當老師的責任。韓愈的師說(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以前我在美國求學見過一個電機系教授在他的辦公室門前貼了一張給學生的公告,大意是”歡迎你來找我問問題,我不會給你答案,只會給你更多問題”
這幾十年在企業當講師,或輔導企業主創業,慢慢體會老師不一定能給學生答案,以解惑但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提升能力,最後靠自己找到答案。就是扮演一個教練coach的腳色。不是要你下場去幫學生打仗,而是讓學生研判正確的情勢,選擇正確的路走。
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老師,也都在做學生。做老師的時候,要用教學技法卻引領著學生成長,而做一個學生,也要有誠意學習,讓老師願意傾囊相授。假如我把師道用teachering, 那麼生道就是studenting。 孔子不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麼,周圍每個人都可能是我們老師我們要如何事之以禮呢?使他們願意傾囊相授。
而身為老師最大的回饋,不就是看到學生幾十年後,在沒有老師的呵護下,自己走出一個成功局面,也就是持續地在成長。像魏老師看到教過的學生,30年不改其持續在學習的道路上的”志”。
內人姮姬,我打從心裡佩服她的師道與生道。去年我陪內人回到北卡的Raleigh, 去看她30多年前的恩師葛莉絲教授,如今已90多歲了,她在平常教學與生活中,常常會反芻著當年Mrs. Garriss的教學公案,數十年不忘老師的教誨。即使對國小國中師專教過她的其他老師,乃至職場上的老長官,她總是記取他們給她的啟發。而這種打從心裡有師可尊有道可重,常讓我佩服不已。
民國77-79年間,快三十年前,我們剛返國工作的前三年姮姬有在桃園西門國小音樂班任教小提琴,當時,我們每個月會在家裡義務辦一場親師生的觀摩教學,姮姬讓她所教的十多個小學生在家裡辦音樂會,我也在旁邊幫忙錄影,或者排演出行程表。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這些孩子大都已經結婚了。幾年前有一個從加拿大專程回來找老師敘舊,雖然內人早已忘了她但這位學生卻記著一輩子。後來每年都回來找老師。我們聽說她回來期間會參加國內的樂團練習。雖然她以改行從事資訊工作,學小提琴卻是數十年未變其志。這是給老師最大的幸福感啊!
上月底我去安徽參加往台科技及經貿論壇,也代表我方在大會上發表了一篇短講,去到蕪湖市,見到其中一位講者是一位環保科技產業的成功企業家,他看到我,為我介紹給他的夫人,他說十八年前聽過我的課,我教他”設計審查”,當時他好像是即將從高階軍官退役,準備步入社會,出來創業。我很早就從事創業輔導級擔任創業講師。當時上過我的課的人很多,我多半不記得了。我也不覺得自己教得多好,但對於這樣事業有成的創業主,內心十分欣慰,總算沒有誤人子弟,更令我慶幸得這位學生,事業比我還成功,年齡也似乎比我還大。驗證了一句話”不要羨慕別人花開得早,要慶幸自己花開得好”
或許這就是一種為生之道,永不忘尊師重道,讓天下多少老師,寧願淡泊一生,奉獻杏壇,所得到的最佳回饋,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一輩子不改其志,最後成就超越老師,讓道能如薪火相傳永遠……
廖昭昌 寫於104.10.13凌晨1:38 六德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