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懷思錄的作者何瑞賢老師,是我111年8月30日同遊彰化溪湖糖廠認識的朋友,當天何老師賢伉儷與我的老師邱垂堂教授賢伉儷都一起去溪湖糖廠搭五分小火車。一路上我們又去王功漁港、又去西螺醬油工廠、也到北斗鎮、埤頭鄉的明道大學住了一晚。過程中,承蒙他賜教台灣文史,讓我視野大開,知自己所知膚淺薄弱,稱他老師不為過。他說可以介紹他為“無可救藥的台灣鄉土迷戀者” 後學 廖昭昌謹記
((風土懷思錄)) 之 22
公元 1624 年 (明熹宗天啟 4 年),顏思齊從日本長崎平戶率 28 結義兄弟,13 艘大船計數百人,在台灣西岸雲林縣嘉義縣一帶登陸,隨後又從閩南漳泉兩地廣招三千墾民入台開墾。歷史上首度如此大規模開發台灣,顏思齊受封為肇始者當之無愧。
顏思齊之前華人與台灣本島之接觸從隋唐時代即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一般僅止於航海避風浪或零星商品交易等短暫停留,未曾有大規模入台居留開拓如顏思齊之作為。明朝及諸前朝朝廷不用說未曾經略台灣,連單純的將台灣收入版圖根本想都未曾想過。諸朝朝廷只曾經略澎湖,咸認為如此即可保障東南海疆。
顏思齊時代的這群中國海商多具有雙重角色,是貿易商人也是海盜,大多八面玲瓏會多種歐洲海權強國語言如葡語,西語,荷語及日語,初始駕著商船以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與遠來東方的歐洲商人交易,為了海上航行安全需武裝商船自保,有了武裝之後有機會也借著武力劫掠其他商船,所以很難分清楚何者為海盜,何者是貿易商人。
顏思齊,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自幼習武精通武術,為人豪爽廣受敬重。早年因好打不平與官宦人家交惡,失手打死其僕人遭官府追緝而逃往日本長崎平戶。在平戶以當裁縫師謀生,數年後家境逐漸富裕則仗義疏財,廣交豪傑,成為李旦副手。與長崎華商兼海盜楊天生,陳衷紀,李德,洪升,鄭芝龍等二十八人義結金蘭。
當時的德川幕府擬議將長崎平戶地區西洋人及華人貿易商加以整頓管理,如此一來這些外國商人將無利可圖,促使顏思齊等人離開日本另某發展。當時陳衷紀提議到台灣,獲得結拜兄弟中大多數人附議。
1624 年 (明熹宗天啟四年) 顏思齊率二十八結義兄弟,動員十三艘大船在台灣西部登陸,登陸地點有兩種說法:
其一:笨港,即今雲林縣北港鎮。
其二:魍港,即今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
由於當時的海盜識字不多,無人留下文字記錄而且台灣仍屬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記載,很遺憾的,登陸地點至今仍是個謎。
但有學者考據應該為魍港,因為笨港在當時為尚未開發地帶,遲至清乾隆時期才開始開發。而魍港則在當時已是海盜窩。另外有 “讀史方輿紀要” 提到登陸地在澎湖東南,但笨港在澎湖東方,而魍港才在東南方。顏思齊登陸台灣後引進了三千餘漳州及泉州的貧苦人民渡台,在雲林縣,嘉義縣各地設立九個山寨作為據點,鄭芝龍是其中一個寨的寨主。這些據點除海上寇略外,也從事農耕開發,防備土著侵擾,是華人最早大規模開拓台灣。也因此史學家多尊崇顏思齊為華人開拓台灣之始。
而同一時期,同樣在 1624 年,荷蘭人也登陸台江鹿耳門,構築遮蘭奢城 (Zelandia,今安平古堡)。不過顏思齊活動範圍在嘉義及雲林,而荷蘭人活動範圍則在台南,雙方尚無正面交鋒或衝突。
次年 (1625 年) 九月,顏思齊前往諸羅山 (今嘉義市) 獵鹿,夜間露宿叢林,飲酒作樂,不幸中了瘴氣,染上傷寒,過沒幾天病故,得年三十七。後來 “台灣縣志” 記載 “顏思齊所部多為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台自顏思齊始”,確立了顏思齊在台灣的華人開拓史地位。
顏思齊去世時鄭芝龍乃顏思齊所建九個山寨之一的寨主,雖年紀輕,僅二十二歲,但雄才大略,被推為繼任首領。鄭芝龍繼承顏思齊大業以及李旦在日本的部份家業,逐漸發展為華人有史以來最大海盜兼海商。
以上為顏思齊的生平,他去世後連埋葬地點都有兩種說法 :
其一為歸葬於台南市白河區內角里的將軍山,今陸軍南測中心營區內。
其二則為嘉義縣水上鄉牛稠埔南鄉村尖山頂上,307 號地軍事管制區內。
由於當時顏思齊手下無詳細記載,再加上當時來台華人對台灣地理地名毫無概念,而將近四百年後的今日石刻墓碑腐蝕無可辨識,顏思齊葬身之地仍是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