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懷思錄的作者何瑞賢老師,是我111年8月30日同遊彰化溪湖糖廠認識的朋友,當天何老師賢伉儷與我的老師邱垂堂教授賢伉儷都一起去溪湖糖廠搭五分小火車。一路上我們又去王功漁港、又去西螺醬油工廠、也到北斗鎮、埤頭鄉的明道大學住了一晚。過程中,承蒙他賜教台灣文史,讓我視野大開,知自己所知膚淺薄弱,稱他老師不為過。他說可以介紹他為“無可救藥的台灣鄉土迷戀者” 後學 廖昭昌謹記
((風土懷思錄)) 之 23
長久以來對顏思齊始登地點爭執最熱衷的就是笨港 (雲林縣北港鎮) 與魍港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 兩地。
1) 笨港:
地理上位於澎湖東方,荷蘭人稱其為 Ponkan,應為平埔原住民洪雅族語。位於北港溪下游近出海口,漢人以閩南語稱其為笨港,北港溪為雲林,嘉義兩縣界河,笨港位置在南岸今嘉義縣新港鄉南壇水月庵,以及北岸今雲林縣北港鎮北壇碧水寺之間。笨港首次出現於清文獻康熙 24 年 (公元 1685 年) “台灣府志” 記載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至笨港入於海”。
所以笨港是北港溪河流名稱,也是溪北的北港鎮與溪南的新港鄉合起來的古地名。北港因為在笨港溪北邊而稱為北港,新港因在笨港溪南邊而稱為新南港,後來再改稱新港。
笨港因擁有河港而成為清代雲林嘉義一代商業運輸頂盛城市,唯日久河沙淤積阻塞航道,至日本據台時代失去航運之利而沒落,滄海桑田,如今北港及新港兩市鎮已距離海岸十餘公里。
北港人認為顏思齊登陸台灣地點是在北港而於民國 48 年在北港鎮設立 “顏思齊先生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 於該鎮文化路與民主路交叉口。
北港朝天宮供奉媽祖而名聞遐邇,其始建年份為 1694 年。其實已在顏思齊登陸台灣七十年之後。
2) 魍港 :
地理上位於澎湖的東南方,荷蘭人稱為 Wankan,漢人的閩南語名稱為魍港,也稱為莽港,蚊港,閩南語發音都相同。魍港位於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為八掌溪出海口,也是一個海港。明朝時期是閩南漳泉人士與平埔原住民洪雅族農漁品及日用品交易場所,也經常被海盜據為巢穴。
大航海時代,十六七世紀時漳泉漁民發現澎湖與台灣間海域逢秋冬季節轉換之際是烏魚最肥美洄游產卵的季節,群起來到魍港海域捕烏魚,捕了大量烏魚馬上進魍港殺魚取卵,然後加工成烏魚子曬乾,同時也曬乾魚肉。烏魚子可賣給日本及中國的貿易商人,曬乾的魚肉則作為漁民航海佐餐食品。而大量捕魚網如有破損也需要在岸上曬乾以便捕網。因港口附近岸上經常可看到曬網補網,所以此地稱為魍港,此名稱其實無關中文成語 “魑魅魍魎,牛鬼蛇神”,只與魚網有關。
另外,明朝因為東南海域海盜倭寇橫行而實施海禁,朝廷實力僅偶而及於澎湖,有時更從澎湖退守。海盜倭寇特別喜歡集結於魍港,因為這裏是化外之地,無官兵干擾,而可在此地補充海上航行所需之糧食,飲水,在此地想待多久皆無人聞問,久而久之這裏也變成海盜窩了。
另外,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於公元 1564 年來到呂宋並於隔年 1565 年佔領呂宋。1571 年西班牙開始建馬尼拉城,所需之建材大多購自中國,所需工匠也大多來自中國,當時航行泉州及漳州至馬尼拉灣的貨船與商船皆以魍港為中繼港,魍港躬逢其盛成為台灣島最大最熱鬧最繁華的港口,雖然當時台灣島不屬於任何國家版圖。
目前布袋鎮好美里太聖宮供奉的媽祖神像據傳是全台灣最古老的神像,號稱係顏思齊登陸台灣後於 1625 年回福建奉請來台,比北港朝天宮於 1694 年建廟時奉請來台的媽祖神像還早近七十年。新港奉天宮則建於清嘉慶 16 年 (公元 1811年),那又更新了。
另外,1990 年兩個在笨港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爭論台灣媽祖信仰的歷史地位,新港文教基金會特別請來成大歷史系台灣史兼任教授石萬壽,結果石教授卻說出魍港太聖宮的媽祖神像最具歷史地位,因為他經過鑑定,太聖宮的媽祖神像是明朝時代作品,而朝天宮與奉天宮的媽祖神像皆為清朝時代作品。
1995 年黃永川,阮昌銳,莊伯和等三位教授鑑定太聖宮媽祖神像是明朝年間作品。2015 年,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李建緯以歷史,藝術及科學方式考究檢驗證實確為明代製作,且可能是台灣現存僅見的明代式樣媽祖神像。
基於以上對笨港與魍港的描述以及以下歷史資訊,我益加堅信顏思齊登陸地點是魍港:
1) 顏思齊首登台灣是在公元 1624 年,當時魍港已是海盜窩,契合顏思齊亦商亦盜的身份。而當時笨港則尚未開發,遲至 1685 年 (清康熙 24 年) 始見諸台灣府志記載。
2) “讀史方輿紀要” 提及登陸地點在澎湖東南,而笨港在澎湖東邊,魍港才是在澎湖東南。
3) 諸多專家學者的考據研究皆認為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是明朝時代雕塑品,而且也是全台唯一明代雕塑品,其他的媽祖廟神像都是清朝雕塑的。顏思齊是明朝末代從福建迎來媽祖神像至魍港太聖宮,符合魍港初登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