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界長老,聖嚴法師遺訓: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遺言

 

一、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

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

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

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

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

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

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

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

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

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

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

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

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

、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

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

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

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

、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

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

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

                                        中華民國九十八(二○○九)年

 

十八歲那年開始接近佛學,受到聖嚴法師很大的啟發。他寫的正信的佛教一書,以問答集的方式,揭開了佛法給我的的神秘頭巾。讀他的啟蒙書,我改變了對佛教的刻板化印象。後來我又讀一些海內外的佛學雜誌,常有他的文章,慢慢知道,他在日本立正大學留學的經過。聽說,日本早期的文學博士很難拿學位。我讀了介紹他在日本留學的文章,也啟發了自己書生護教的念頭。

二十七歲時,我在美國北卡州剛修完設計學院的學程後,有幸能在靠近紐約的布里斯頓設計公司實習,因為我聽說聖嚴法師曾擔任紐約的莊嚴寺和大覺寺的住持,所以就近參加了懺雲法師專爲海外留學生辦的齋戒學會,(懺公師父接著辦佛七),這個因緣,讓我有九個月的時間,靠著莊嚴寺過假日的生活。讓我親近莊嚴寺的顯明法師,也參加了在莊嚴寺每週日辦的小組英文佛學研討會。

在那期間,有機會我跟一個老美,常在討論什麼是正確的修法。這個老美回憶說聖嚴法師教的是真正的放下,印象中,有幾次他和主持學長辯論很激烈。因為,前後任的住持和尚教法不同。而我,只能在旁邊聽聽,欣賞他們爲自己的信仰探究的熱忱。

莊嚴寺讓我接續了與聖嚴法師的緣分,也讓我親近到各種不同的教法,如顯明法師喜歡唱讚,懺雲法師喜歡拜佛,也親近到趙真覺教授,一個早期拿到美國電機院士的交大榮譽校友,趙教授年紀已經很大了,當時應該八十有了,我在十八九歲初學佛常看慧炬雜誌,當時慧炬專爲接引大專青年學佛,常會有海外學人的佛學文章或佛教文教新聞,因此,早就對趙教授心儀很久。沒想到十年後在莊嚴寺能親近他,他常在午齋後和我深談。

這些往事,我有點忘了,也很少想起。這幾天,因為聖嚴法師的圓寂,猛然想起,過往的斯情斯景,堪値回憶,突然讓我覺得歷歷如繪。

天天都在忙與無事之中度日,忙也好,閒也好,差別只是對外境執著的好惡而已。就這樣突然學佛已經三十年了,人家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湮。這真是我的寫照。

一切因緣起因緣生故,本無自性,佛說即是空,我們在空裏有說有笑,像瘋子一樣。貪著染欲最苦,生死若可拋,娑婆世界還有神麼可迷戀的嗎?

家裏樓下佛堂的的一幅字如是:「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切莫從頭再眷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直須全體總親承。」自己都已經快過50了,還要從頭來嗎?

黃泳老師說要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身邊,學佛三年,佛在心田。藉此,在讓自己願力正堅強些。求佛加被,常隨佛學,淨土為歸。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