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海角七號–廖昭昌

 

高中時代我就迷上了電影,記得以前在台中一中唸書時,常被著書包,瞞著爸媽說是去學校看書,偷偷跑去公園附近、商展旁、體育館等有放一片20元的便宜國片殺時間,大學時,參加影評人協會,每月都會有通知看免費電影,依例在播放前,給我們一張影評,我希歡看影評之後對照欣賞,有時也試試看,自己能不能另有「高見」。

海角七號我是和老婆、小女兒去看的,當天,我們買了五張票,在公館的那家電影院,當天打五折,我買到將近深夜12點的午夜場,兩個兒子不喜歡文藝片,只有我們三個進去看,當時號稱剛破票房三億。

如果票房三億,台北市約佔一半約1.5億。海角的票房與一般電影不同,他不是靠強力的公共媒體廣告,一般靠強力的公共媒體廣告,會在上院前密集廣告一個月,緊接著首映會配合影迷活動,炒熱,所以是第一天最紅,然後才慢慢下滑,最後逐步淡出。

海角的走勢以台北市的票房為例:8/6星期三首映,票房11萬,以後每周三的走勢是逐步成長到10/1423萬,才漸漸下滑。如下

8/6→8/27→9/3→  9/10→   9/17→   9/24→   10/1→   10/8→   10/15→ 10/22→10/29

11萬→27萬→123萬→192萬→322萬→418萬→423萬→348萬→195萬→ 81萬  →    ?

所以,前兩個月是靠滾雪球似的口碑行銷,由小眾團體的體驗,口耳相傳最後造成風潮。

海角的影片裏揭露了台灣的多族群面貌,也在最底層的本土色彩中,接通了台灣海洋文化本有的國際化天性。世界上早期的國際化,其實就是海洋文化化,英國的海軍,西班牙的海盜船,日本的倭寇侵犯我國沿海,都反映了其國民文化走向對國際開放的結果。

年輕人的電吉他樂隊與茂柏拿著北管的樂器,在海外樂團來表演的event中接軌。

兩個世紀的異國戀情,故事用平行的展開而在樂團演出的前一分鐘,讓她們交錯在一起,交錯點是機車載著那份郵件衝往海角七號友子的阿嬤的家時,電影畫面上疊出了剛開始,第一代的男主角帶著行李不行遠離阿嬤的家,彷彿時空倒退,阿嘉騎著摩托車通過了兩個世界的友子,在任何一個世界裡,都同時只出現一個友子。有趣的是一代是嫁不出去的友子,第二代是想娶進來的友子。

故事反映了現代年輕人的苦悶、頭路的難找、風景區充斥著外來的生意人佔去了當地人的就業機、山地教會帶給人的心靈寄託、教會對社區音樂教育的貢獻、警察執法因人而異的片面印象、熱帶氣候地區對性需求的殷切但也不失對家庭責任的嚴肅性、鄉長與鄉代會主席輪流把持了地方勢力的情景、五星級觀光飯店對偏遠地區居民提供親近現代文明的接點、台灣南部民眾國語與方言交錯使用的普遍現象、公家頭路穩定公營機構員工捨不得退休與一般民營企業還不到50歲就會被逼離職場的情況相差很大、郵件不能被電子化取代的另一種理由、客家人給人很用心拼經濟的印象、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聚焦在創意包裝上……

劇中阿嘉問女主角:你真的相信我們這堆破同爛鐵能辦到?

這堆破同爛鐵的組合正抽樣出國人的形形色色:在都市失業的返鄉青年、守住鐵飯碗不敢退休的老郵差、老婆落跑的原鄉警察、單親家庭出身的小女孩、賣命推銷小米酒的客家人、痴戀已婚老闆娘的車行黑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不同族群、有彈有唱。

從這個片子花五千萬拍片,創造至少5億,最終可能超過15億(華人地區及外國還沒上市),看來電影是可以投資的另一類無煙囪工業。她對社區帶來莫大的經濟價值。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