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密多里(又名五嵨綠或美島綠)還是15歲多的小孩,那年她到北卡羅萊納州的首府洛利市(Raleigh)演出,葛莉絲教授(Phyliss Garrass)和他的女兒Magarrett(現任教於Meredith學院音樂系)邀請當時正在修碩士課程的我和江姮姬老師一同去聽,印象中音樂會的票還是葛莉絲教授送給我們的,睽違22年,昨晚再親眼目睹她已是36歲的成熟女子,透過音樂,讓我回憶起22年前的點點滴滴,也連結了我跟北卡一輩子的思念之情。
密多里Midori GOTO日本大阪出生,四歲學琴,七歲就能上台公開演奏小提琴界視為艱難的帕格尼尼無伴奏綺想曲(Caprices),震驚樂界,她也被送到茱莉亞音樂院進修。印象中她的小提琴啟蒙老師是她的媽媽,她的弟弟也是一位小提琴家。
她被認為是一位音樂神童,因為老美很難相信那麼小的孩子能拉那麼難的曲目。記得1986年冬天,葛莉絲在阿帕羅契州立大學辦音樂營,找江姮姬老師一起去擔任助教,我也隨行住進宿舍全程陪同,有一位來自台北某國小音樂班三年級的小學生,身高大約只有120公分不到,很調皮,主修鋼琴,在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會,走上舞台,有點讓人擔憂坐上平台式鋼琴的高椅,腳會不會搆不到踏板,後來,聽到他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彈的跡近完美,全場起立致意。有點類似。
老美甚麼年齡學甚麼有一定。東方人喜歡提前學習,受到日本的零歲教育的主張影響,日本的公文數學或鈴木音樂教學法,都有異曲同工。台中教育大學的王財貴老師在推的兒童讀經,也是主張讓幼小的孩子盡早接觸文化的經典部分。
密多里就像當年台灣去美國的神童林昭亮一樣,長大後面臨更多的樂壇新秀的競爭,定位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她的轉型滿成功,也值得我們企業輔導者學習。
1、從球員轉而當教練:她從2001年開始在美國的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當小提琴的教授
2、從I型變成T型,轉進第二專長:當教授的同時間她又在2004年從NYU拿到了心理學的碩士,心理學的背景讓她的音樂更有內涵,同時她也接觸到社工領域,同為天才兒童出國的簡名彥在美國修醫學院的課程動機或許不盡相同,但結果類似。
3、從T型變成∏型從,事社工運動:她成立了一個密多里之友的基金會,Midori和朋友 -在1993年成立,接著在日本有「音樂分享」組織在美國有「演奏夥伴」組織,都定位在類似我們台灣社區藝術與人文發展協會一樣,努力讓毫無機會接觸到藝術的弱勢百姓欣賞到音樂。
因為她這幾年的音樂很有經過人生磨練後,加入了心理學與社工的成分,成熟的味道,聽了很令人感動,昨天的音樂會,我買到樓下最後一排的座位,放眼望去找不到一個空位,密多里的吸睛效益十足。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聽過不下千遍,就這一次最感動,第一樂章在裝飾奏的部分,多次的高把位泛音,細膩而清晰,每一次旋律盤旋而上,聽眾的心情跟著屏息,最後一次的高把位泛音,全場安靜到不行,快要窒息的美吸引了兩千名聽眾。我何其有幸,聽到內心深處,與這兩千名聽眾同時共鳴。
真的!!不會因為她的個子太小,而有音量不足的狀況。她演奏就像人在就琴,與一般人琴在就人,大不同。人隨著音樂時而豪放,時而收斂,時而張臂,時而屈身,曾有人對她的不一樣的誇張動作有不同意見、但毋寧說是一種投入工作的美。
最後補記,我的觀察,密多里肩墊是一條布,為什麼要特別提起呢?十多年前 ,我與小提琴家簡名彥常在研究小提琴的肩墊問題,這個涉及職業傷害,也有人因工程的專業在裡面。簡名彥以這個題目提副教授升等論文,我還幫他申請新式樣專利,我們也一同出席人因工程學會發表論文。當時簡名彥最後的結論,用一塊布最好,現場我看到密多里的小提琴就貼著一塊布,奇哉!快二十年了,我們的想法,竟然不謀而合。不知道昨天簡名彥有沒有去,如果他有去,一定也有深刻的感受。
此外NSO的演出精湛, 簡文彬的指揮也是天才型,值得每年至少聽兩場的樂團。
廖昭昌97.6.22清晨剛醒來寫於六德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