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標準差介紹(一)六標準差的經營特點

six sigma 六標準差的由來

      美國最大的通訊器材製造公司摩托羅拉約在1980年進入日本的無線呼叫器市場,原先以為可以輕易的征服日本市場,沒想到摩托羅拉的產品卻被消費者拒絕,市調報告顯示,摩托羅拉的產品在功能性和耐用性輸給日本的產品,所以消費者對他的接受度低,對摩托羅拉產品的信賴度也低。

      事實上早在1979的經營團隊會議上,擔任摩托羅拉公司的品質控管人員Art Sundry亞特桑提就曾經提出產品品質的問題。他警告公司,品質會是未來的致命傷。總裁Robert B. Galvin意識到銷日本失敗的真正問題是出在產品品質後,就決定把改善品質作為企業活動的最優先順位。

        從1981-1986第一期五年品質改善目標,提升品質水平十倍,後來在1986-1989第二期三年品質改善目標又向前推進十倍,直到1989-1991第三期二年品質改善目標又再度推進十倍。簡言之在短短十年內,摩托羅拉整整讓品質提升一千倍。他如何做到的?品質提升會不會增加很多成本,利潤會不會減少呢?

      一般老闆以為隨著品質提升,會增加費用,同時也會降低利潤。而且所謂行百里路半九十。到了九十分以後,要再往上提升,每前進10%,往往費用會增加一半以上,從A到A+是很寂寞而且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

        然而事實證明,到了A若要再提升到A+,費用固然開始時會增加,可是隨著逼近A+時,不良品的維護成本大幅降低、顧客感動後指名購買率提高,業務推廣成本下降、很多支出反而大幅下降,往往再創利潤的高峰。

      如何做到品質提升6 sigma?原來統計學上6sigma是指2億次中只能允許2個瑕疵,後來麥克哈利將六標準差定成每百萬次中允許3.4個瑕疵,也就是統計上所謂的4.5sigma值。

      日本的產品品質為什麼做這麼好?一、國民的工作態度;二、講究工具方法雙軌並進吧!日本政府為了鼓勵全民重視品質的態度,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品質大賞,幾乎所有的大廠都以榮獲品質大賞為經營目標。早在1946年日本成立「工業標示調查會」開始推動工業標準化運動,1950年代聘請世界級統計品管大師W. E. Deming戴明博士開立品質講座課程,後來又把國家品質大賞名為「戴明獎」,1954年幼延聘世界及品質權威Julan裘蘭向產業界的品質主管授課。日本本土專家石川罄自創品管圈QCC,曾經風靡日本,連台灣與日本合作的大廠也身受恩惠,接著全面品質管理TQC,更導入了很多成熟的品質改善工具。從戴明博士來日本不到十年,日本產品就以品質的先進暢銷全球,可見品質是通行世界的護照。

        六標準差是統計學上偏差值控管的產物,偏差值:平均每一次表現與平均值的差異,經由平方再開根號而得到。日本人把成大事的責任分成管理者與擔當者,管理者負責定期望值,擔當負責縮小偏差值。

        六標準差的經營有下列幾大特色:

        1.目標設定合理化

        2.從顧客角度看事情

        3.重視過程

        4.具有生態學的思維,公司像一個有機體

        5.自我發展持續改善的技法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