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昭昌指導】無線控制數位相機產品企劃

朝科大工設系 陳奐懋

心得

之前有一個作業是設計與企劃的定義,我的說法是兩個都有包含設計與企劃,兩者並行存在,只是執行的層面不同。但我實際做了企畫作業發現者對我來說的不同,設計方面是我目前可以去執行的,可以圖面化,始體化,或許不能量產但是比較有實際在做的感覺,企劃的部份可能還是學生的關係吧,總覺的做企劃有點虛無飄渺的感覺,有太多不確定的成分。

 

 

市售數位想機從十幾年前上市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很多形態,從市場分類來說約可分為專業導向、實用導向、休閒輕便、與特殊用途型(水中型)等,各層次的消費者都可選哲適合自己使用的機型。

 

  目前個廠牌在性能上的進爭有很多參數例如畫數、重量、電力、變焦鏡頭的性能等,這些是工業設計比較難介入的部份,外觀方面各廠牌都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外觀特點,如SONY的方正與鮮豔的色系  CANON的鈦金屬外殼圓滑的造型,外觀部分各廠牌各有所長。

如果是專業高階相機未要求穩定性快門都有凸起放便抓取,所以設計方面通常以小幅度的外觀變化與表面質感處理為主。

 

  數位相機的缺點

各廠牌研發的機型有些有屬於自己的記憶卡格式或事專用電池,為了分割與別家廠商的區別反而造成消費者額外的負擔,非專業型的數位相機因為機型設計的關係在按快門時易產生手震的現象,各廠牌的解決辦法無非是光學防手震與提高感光度等,但卻會使畫質降低就算是光學防手震也沒有辦法全部解決手震的現象。

要自拍的或是大和照實沒有辦法遠距離控制相機。

 

數位相機的簡介

 

  數位照相機(Digital Camera),簡稱數碼相機,以內部光學原理的不同,區分為消費型數位相機(傻瓜數位相機),單眼數位相機。傳統照相機光線通過鏡頭,在底片上靠溴化銀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數位相機是一種利用電子傳感器把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數據的照相機,其傳感器是一種光感應式的CCDCMOS,用來取代底片的化學感光功能。在圖像傳輸到電腦以前,通常會先儲存在相機內部數位存儲設備中(通常是規格化的記憶卡;軟碟與可重寫光碟(CD-RW)已很少用於數位相機設備)。

  一:數位相機的起源

數位相機最早出現在美國,大約20多年前裝置在衛星上,美國曾利用它通過衛星向地面傳送照片。後來數位攝影技術轉為民用並不斷拓展應用範圍,目前在市面上已十分流行,它是繼掃瞄器之後,成為電腦影像的新型輸入設備之一,並且已經廣泛的使用當中。

二:數位相機工作原理

數位相機是由光、機、電一體化的產品。它的核心零件是CCD(Charge Couple Device,電荷耦合原件)影像偵測器。CCD是使用一種高感光度的半導體材料製成,在光線作用下,可將光線作用強度轉化為電荷的累積,再通過模數轉換晶片轉換成數位信號(也就是01的訊號),數位信號經過壓縮以後由數位相機內部的快閃記憶體或內置儲存媒體來保存,因而可輕易的透過各種方式把影像資料傳輸到電腦,並借助電腦的處理手段,根據需要來修改影像。

  

三:數位相機與傳統相機的比較

數位相機的最大優勢在於利用數位化的資訊,可以借助遍及全球的數位通信網及時傳送(例如Internet),得以實現影像的即時傳遞。它的外觀,部分功能和操作方式與普通的35mm相機差不多,但毋須對焦、設置快門速度等(但是少數的專業型數位相機操作方式卻和傳統相機一般)。此外,數位相機與傳統相機相比,還有以下幾個不同點:

1.          處理時間不同:

從按下快門到數位相機真正地儲存下影像之前,需要延遲約15秒。這是由於需要進行光感測器讀取景像、高速光圈或改變快門速度、檢查自動聚集、打開閃光燈等,將所拍攝下的影像轉成數位元信號等操作,因此數位相機並無法做到像傳統相機一般的連續拍攝,即使數位相機有這樣的功能,也是犧牲了高解析度而遷就至低解析度的影像才可作到,另外由一張拍攝完成到準備拍攝另外一張影像的時間伴隨著解析度大小而有所不同,簡單的說,就是解析度越高,所花費的時間越多。

2.          儲存媒體不同:

數位相機攝取的影像以數位元方式儲存在記憶卡上,而傳統相機的影像則是以化學方法記錄在鹵化銀的底片上。

3.          影像品質不同:

用傳統相機拍攝的影像晶狀格會遠遠小於CCD採集的影像圖元數,其次傳統相機的鹵化銀膠片可以補捉連續色調和色彩,而數位相機的採集原理只能是亮或暗兩種情況;此外,數位相機的CCD在較亮或較暗的光線下會丟失部分細節,並且有時很難校正;它適宜使用單調光、使用閃光燈或HMI光源拍照,會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一個典型的35mm傳統相機解析度一般可以輕易達到2500dpi,而數位相機無法達成如此高的解析度。

 

 操作功能分析

消費傻瓜型數位相機都有內定的軟體模組,使用者只要選定程式按下快門不必另外考慮光圈快門。比較高階的消費型相機我稱為業餘玩家型也有手動光圈快門可使用,加上比較好的快的快門速度與比較亮的光圈讓業餘玩家也可拍出好造片。

操作流程

開啟電源>選定模組(如果之前以設定好就不用)>看LCD取景>半按快門對焦>按下快門>得到影像(不滿意可刪除)

 

單眼數位相機真對專業使用者設計可換鏡頭可手動設定光圈快門

使用流程

開啟電源>用觀景窗或LCD取景>調整鏡頭焦距>調整光圈快門知(之前設定好就不用)>半按快門對焦>按下快門>預視解果不滿意可刪除。

 

消費型與單眼型的體積重量不同,使用時也有很大的差異,消費型通常都用單手就可完成操作,單眼型因較大需兩手操作,卻也較為穩定。

 

使用者情境(略)

 

 

市場調查(略)

常見數碼相機品牌

柯達 (Kodak) 新力 (Sony) 佳能 (Canon) 尼康 (Nikon) 奧林巴斯 (Olympus) 富士軟片 (Fuji Film) 三星電子 (Samsung) 柯尼卡美能達 (Konica Minolta) 賓得 (Pentax) 松下電器 (Panasonic) 卡西歐 (Casio) 理光 (Ricoh) 萊卡 (Leica)

全球數位相機大廠市佔率

年度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第六名

第七名

第八名

第九名

第十名

2006

Canon (20.40%)

Sony (16.60%)

Kodak (16.30%)

Nikon (11.20%)

Casio (11.00%)

HP (7.30%)

Olympus (6.20%)

Samsung (5.00%)

Fujifilm (4.80%)

Pentax (2.80%)

P.S.2005年第一名為sony

參考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B8%E4%BD%8D%E7%9B%B8%E6%A9%9F&variant=zh-tw

 

消費型

最低價位800

最高價為19000

單眼型

最低價為25000

最高價位60000以上

參考雅虎購物

造型分析(略)

 企劃導入點

先生是個從事金融業的上班族,大學課程時選修過攝影課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因課業繁忙沒又繼續研究攝影,出了社會後工作部上軌道後多出了一些空閒打算買一台數位相機來延續對攝影的興趣, 詹 先生並不是第一次買數位相機,之前因為業務與研習需要買了一台名片型的的數位相機,使用後發現很多缺點,例如手震、反應速度慢、影像顆粒偏大、光學變焦率不夠、廣角不夠大、與不能手動控制光圈快門等問題,完全不能 滿足詹 先生對射影興趣的需求,因為 詹 先生不是專業人士不知道如何保養單眼相機,所以打算先買一台業餘的中高階相機,挑選項機的 時候詹 先生先上網尋找目標價位的相機性能比較與其他格式比較,發現葛廠牌都有不同的儲存印體,與比較善長的技術,經過一般考慮 後詹 先生選折符合他所要求的性能與可以接受的價格的相機。

   買了數位相機的詹先生得意洋洋的帶著他的女朋友與新買的數位相機外出去踏青,順便測試一下新相機的性能與磨練一下自己的攝影技術,中高階的相機果然和名片機不一樣反應數度與畫質果然都好很多,花了那麼多錢果然值得,詹先生的女朋友忽然興起要玩大頭自拍,但是因相機正面沒有銀幕可以看試了幾次後還是拍不好。走著走著詹先生忽然看到池塘中有青蛙,想說動物攝影是個磨練技術的好機會,因為池塘比較低窪為了取道最好的景詹先生必須趴的很低才可以拍到他想要的畫面,這時詹先生的女朋友就笑說要拍青蛙要先變成青蛙喔,聽了詹先生覺得有一點糗,如果有可以旋轉的銀幕就不用趴那低了。到了下一個景點是一棵神木這時廣角盡頭就發揮了用途了可以把神木的壯闊拍的很有感覺,這時詹先生的女朋友說快來和神木拍一張合照,當下沒有其他遊客於是詹先生把相機放在神木前的石桌上取好景後設定成自拍模式,跑過去神木下的時候卻不小心被書根絆到跌了一個狗吃屎,出糗的畫面恰好又被相機拍下了。雖然拍到難得的畫面卻也是糗得無地自容,只好拖著骯髒的軀體默默的走回家。

 

設計方針

外型偏向於簡單大方

功能上以無線控制與傳輸為重,加上可旋轉的LCD方便使用者取景。

 

無線控制

傳統相機有快門線的機構,把快門的延長線轉化為無限快門遙控方,讓使用者能夠在不再拿相機的情況下使用相機,增加使用的變化性。

 

人因介面加強,增加硬體的手感,增加軟體的人性化。

  

 

開發時程表(略)

 

獲利分析

定價18000

批發價16000

成本12000

一年賣1萬台約等於4000

扣除人事航運儲存費用略算3000

毛利為一台3000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