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專家廖昭昌顧問撰文:社區小企業交流會發表:全球化與社區總體營造


全球化與社區總體營造

廖昭昌2003/08

刊登於新知交流月刊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區小企業交流會參考資料

 

第一次的全球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首次全球化風潮,植基於當時快速滑落的運輸成本,由於鐵路、汽船與汽車的發明,促使人們可以用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到達更多地方,當然也可以用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到更多地方做生意,把世界的規模從「大」縮小為「中」。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冷戰結束的七十五年期間,是全球化暫停的冗長期間,直到最近十年,因大幅滑落的電信成本,拜微晶片、人造衛星、光纖及網際網路發明之賜,掀起第二回合的全球化,這些新科技把世界織得更為緊密,也把世界的規模從「中」縮小為「小」。開發中國家透過電腦與電傳視訊會議的緊密結合,同樣也能成為一流的生產者,世界上的每一成員,大家都在同一個地方做事一樣。

 

此外,由於電腦與廉價電信的結合,讓人們能夠在全球各地提供並交換勞務,從醫療建議、軟體撰寫到資料處理等工作,都是過去所做不到的,過去昂貴的國際電話費,而今換成網際網路,卻幾乎完全免費。

全球化背後的驅策理念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只要市場力量越能發揮,競爭就愈開放、愈有效率、愈繁榮,所以全球化意味著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散佈到全世界各地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角落。

電腦化、微型化、數位化、衛星通信、光纖和網際網路是全球化擁有的科技,如果說過去冷戰世界的界定概念是「分裂」,那全球化的界定概念便是「整合」,「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便是把每一個人連結起來的網絡。由於全球化推倒許多限制人民活動空間的牆,同時把整個世界連成網路,賦予個人影響市場與民族國家的力量,其力量之大為歷來僅見,而要想釐清全球化體系,必須胸懷全球的人才做得到。

 

國家一旦躍入全球化體系,其社會中的菁英階層便必須開始從事這種概念整合的內化,試圖在全球環境中尋求自己的定位,必須首先研究我們所處的全球架構是什麼,再決定該生產什麼,而不像先前傳統的經濟體系,所以那些仰賴政府保護,逃避創意性毀滅過程的產業,勢必被全球化時代所遺棄。

新式樣公司這幾年來,致力於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深感於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在全球化潮流中,不得不面對極為複雜之生態、政治、經濟及社會問題的挑戰,首要工作即是必須培育更多具有全球主義眼光的人,無論國家或社區中的個人,都必須以一種本土的身分、家和社群的感覺,在全球化體系之內盡其所能地求生存,必須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兩者之間取得健全的均衡,因為沒有全球化,絕不可能成長,即使有發展,時間也不會長久;但是如果沒有本土化的社區,也絕對不會有根,當然也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穩固的發展,因此要想保持兩者的平衡,必須反躬自省本土文化何在?全球化科技何在?不斷地思考發展方向、不斷地奮鬥,才有發展的空間。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