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市長授旗給廖昭昌顧問,推動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啟航:實施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制度的意義

實施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制度的意義

廖昭昌2005/011

刊登於新知交流月刊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區小企業交流會參考資料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業設計興起,德國包浩斯運動促使工業界大量運用機器化生產,降低成本,同時導入工業美學的理念,產品走向量產與量販的潮流,實用主義瀰漫,使得生活用品紛紛採用自動化方式生產。基於提振行銷競爭力ABCD原則,手工藝品若要比一般日常用品有更具吸引力(Attractive)、更優質(Better)、更具差異性(Different),一種強調精緻性、多樣性的賣像,走向高品級的風味,提供精品消費的體驗感動,有其必要,手工藝品正因為適合這種條件,因此走向質販而非量販,才並免像廉價日用品般,被隨用隨丟。

               

        從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的學理探究,價值與功能成正比,而與成本成反比,當藝術品用手工製造,其製造成本勢必比一般機器化生產昂貴許多,要提振其產品價值只有從功能性超倍數化下手。功能如果走實用主義路線,產品差異不大,只由從對擁有者回饋的榮耀感,才能擺脫與同類品大致相同的命運,而這種差異化的榮耀感,是來自稀有性的功能設計。

台灣原住民族的工藝品,有悠久的歷史技藝傳承,一方面源於原住民本有的藝術天份,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族民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長期接觸風土媒材,使其比一般人更具備運用自然材質創作的能力。如泰雅族的織繡、珠工、製陶、編籃;又如排灣族的石雕、木雕、竹雕、刺繡、竹編;又如魯凱族的貼飾、竹編;賽夏族與阿美族的木雕、皮雕、製陶….等等各族均有豐沛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多年來政府鼓勵原住民培育民族手工藝人才下,這幾年原住民的手工藝師,紛紛走向精緻品與藝術品方向發展。

 

這種格局,使得原住民手工藝品具備上述藝術價值與行銷趨勢中的關鍵性優勢條件:稀有性與質販性。為了建立其稀有性與質販的目的,除了賣場的裝飾設計、產品的精良製作、包裝的創作性與美感、經營者的營運策略等四個核心關鍵因素必須具備下,政府與社會若能營造一種肯定真實原味的風尚,必能造成推波助瀾的效果。從民眾選購的角度看,如果有一種第三者者認證(The third Party Certified)的機制,讓消費者直接識別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真偽度,將有助於避免廉價的仿原品打壞原住民手工藝品的行情,將有利於鞏固原住民藝品的經營利益。

 

建立識別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真偽度的第三者者認證的機制,既然有利於鞏固原住民藝品的經營利益,而認證系統之導入規劃與推動是否落實,將是認證機制的成敗關鍵。本人忝為『訂定原住民文化產業認證標章實施計畫』的計劃主持人,能率領全公司顧問團隊,如技術管理專家李明清、律師魏錦芳所長、會計師廖紅瑗所長、日本產業學者許宏德教授,及助理群紹瑜、上閔、秋敏、雅蘭、百合、士翔參與本案,與有榮焉,期盼三十年後,會因為我們今天的規劃、試辦、修正、輔導與推動,讓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產業經營環境改善,從而提升台灣文化水平,那麼此一認證標章的意義,將成為身為顧問師們一生引以為傲的事業,那將是對一個平凡的我而言,輔導生涯最不平凡的意義了。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