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要上4小時環境教育,學校教什麼 林建棕撰

明年要上4小時環境教育,學校教什麼

/台北縣淡水鎮新市國小籌備學校校長林建棕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將使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未來從小學生到馬英九總統,每年都要上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但要怎麼教?誰來教?何時教?在環教法明年正式上路前,我們要先問:「環境教育,學校準備好了嗎?」

洪蘭教授最近發表「不必多上四小時環境課」的文章,強調「教數學同時教地理、學閱讀就是學歷史,跨學科的融合教學法,讓孩子不必因為一個法案通過,就得多上四小時的課。」

洪蘭教授觀點值得參考,如果是閱讀等議題,確實要融入其他課程,不過,事實上,環境教育四小時可以走出戶外,這對環境學習而言是重要的意義,千萬不能鼓勵回到課堂學習環境教育,應該在環境中學習。

學校應扮演環境教育的火車頭

究竟學校如何能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師資及課業壓力下,給孩子至少四小時紮紮實實環境教育?

學校最可能的做法是交由導師負責、融入自然課教學、朝會演講或看影片,但這些仍屬消極作法,作為教育機構,學校應該更積極看待環境教育,以成為環境教育的火車頭為己任。

環教法上路後,環境教育將成為「全民教育」,學校的功能不僅是幫助學生與環境產生連結,也要成為社區的環境教育基地。

環境教育必須能在生活中實踐,不是在教室裡上課、聽演講或看部影片就能培養,學校應該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區,親身體驗週遭環境,例如,可以辦一場令人感動的生態旅行,讓學生、家長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來解決?如何讓環境變得更美好?

環境教育四部曲

與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導師,最適合扮演孩子環境教育的導師。我提出環境教育四部曲,供老師引領學生探索環境教育的奧祕。首先,帶領學生認識並探討學校學校所處位置可能的環境問題;其次,社區環境踏查,學生除了學校,生活與社區緊密相關,社區踏查可讓孩子更關心社區環境問題。

第三,配合時事思考,將變動中的環境問題,例如地震、土石流、水患等環境災害問題,帶到課堂討論。第四,校外教學與寒暑假作業結合環境教育。

另外,學校除了安排畢業旅行外,每學期有四小時校外教學時間,目前多數學校都安排民間遊樂場作為校外教學場所,學生期待旅行能痛快地玩,通常老師只祈求平安結束,如果師長省事,就讓學生失去很好的教育機會。

校外教學是綜合學習之旅,教師們如能多花心思設計,不把工作全都丟給旅行社的康輔員,最重要是要先與學生溝通,讓孩子知道校外教學的意義,不是只到主題遊樂區吃喝玩樂後就結束。校外教學以及畢旅的教育意義重於遊樂性質,行程好不好玩是其次,能「從中學到?」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校外教學帶著學生走入生活情境中、走入大自然、攀爬鄰近高山、進行社區生態導覽,讓他們深刻體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同時,也可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環境議題的專題探究,做個不一樣的寒暑假作業。

校長要帶頭重視環境教育

校長、行政人員,在環教中又該扮演何種角色?校長是學校的火車頭,校長重視環教,學校師生也重視。我們建議學校可從該校的優、劣勢開始,利用周邊環境,從中找到好的環教素材。過去在深坑國小任職時,我帶著師生、家長爬山,很多家長才發現生活多年的社區,竟是如此美麗,也更喜歡自己的土地。我建議,臺北的學校可縱走大屯山系、嘉義的學校挑戰玉山,宜蘭的學校攀登雪山,台灣的美麗高山,就是最好的環教場所與教材。

配套措施,一個也不能少

環境教育法三讀通過後,配套措施的擬訂是後續的重大工程,教
育行政主管機關除了安排教師進修增能外,也可要求學校提出「環境教育推動計畫」,甚至鼓勵學校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邀集教師、家長、學者、甚至學生代表參與討論。此外,可將環教推動成果列入校務評鑑項目。建立評比機制,讓做得好學校獲得鼓勵。

環教法規定,未來各縣市得成立環境教育基金,我們呼籲政府單位應設置環教基金,提供學校申請作為推動環境教育之用,或鼓勵學生研究的獎學金。

至於推動環境教育的場域,可以善加利用校園閒置空間進行轉型。少子女化導致校園閒置空間多,除了規畫故事屋、英語村外,將位處偏鄉生態豐富的學校,轉型為生態體驗學校,提供都市學生遊學、體驗生態的好地方。

暖冬、早春、颶風、土石流,氣候變遷的大戲,每天在我們身邊上演。「用教育,讓全球暖化停步」,已經是教育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我們呼籲,環境教育應該走出教室,向外延伸,與社區、時事產生連結,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孩子與地球共生的能力。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