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論述中的博雅教育
文/但昭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通識教育承載著大學理念的實踐,因此,一向是教育哲學中重大的議題。我們很高興獲得但昭偉教授主持,每期以輕鬆的筆觸,介紹這個重大議題的方面。 ——編者按
在教育哲學的論述中,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是「傳統教育」中主要的型態。由於人類教育活動的源遠流長,博雅教育所發展出來的型式也有多端。簡單的說,博雅教育可泛指三種不同出發點的教育活動。
第一種「博雅教育」指的是古希臘自由民的教育。這教育的目標是在成就心靈自由的人,而其達成的方法則是知識的獲得。古希臘的思想家(如Plato、Aristotle)認為,人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之處,在於人有理性,而知識的獲得正是為了發展人的理性,使人的心靈獲得完滿自足的成長和自由,也使人成為「人」。在古希臘人的想法中,知識獲得的重點並不在於協助我們求得任何具有實用性的目標;知識取得的目的假如是實用性的或工具性的,就一定會阻礙人類心靈自由而完滿的發展。就此一意義而言,與古希臘博雅教育在理念上對立的就是職業教育或技藝教育。古希臘博雅教育的理念一直到十九世紀還有人支持,犖犖大者如Matthew Arnold 和 John Henry Newman。
第二種博雅教育指的其實就是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的緣起至少有兩端。一是循著古希臘博雅教育的理念而來,另一是解決十九世紀以來知識急速分化後的對策。就依循古希臘博雅理念而來的通識教育而言,通識教育的主要著眼點在於造就心靈完整的個人,而造就的方法就是讓個人取得完備的知識。如此通識教育的支持者認為,人的心靈與知識是一體的兩面,人有著各式各樣的心理能力和特質,而具備各種不同心理能力和特質的人在自然世界及人文世界當中,或者為了要滿足自己知性上的好奇心,或者為了要解決生活當中實際的問題,於是會發展出許多不同形式的知識。循著這樣的邏輯從另一方面來看,假如我們要造就一個心靈完整的個人,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那個人去研習各種不同的知識。因為透過各種知識的研習,各種的心靈能力才得以有發展的機會( 如透過物理學可以來發展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對事理的推理能力)。就面對知識急速分化而發展出來的通識教育而言,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知識的急速發展及專精化,使得許多人不僅無法掌握整全的知識,更常容易蔽於一隅,社會裡失去共通的知識基礎,溝通於是愈形困難,如此的情形最後不免會導致社會的分裂。通識教育的要求於是再度興起,著眼點就在於避免個人見識及心靈的褊狹,並進而避免社會的分裂。總之,作為通識教育的博雅教育,在理念上與之對立的就是專精的訓練(specialized training)。John Henry Newman 和英國二十世紀的教育哲學家Paul Hirst 都倡導這樣的教育。
第三種博雅教育強調的是個人應有相當的自主能力(autonomy)來替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做抉擇;換句話說,自己應該是自己的主人。為了要讓個人具備有這種能力, 教育中應著力的地方有二個:一是個人的抉擇不能是他人(如政治人物)操控的結果;另外,個人要具備有相當的知識及理解能力,因為,只有如此,恰如其分的選擇才有可能形成。更具體的說,這種博雅教育特別強調的是,教育工作者避免去操控學生的心靈內容和運
作方式,如此使得受教者的心靈及其決定是他們「自己」的, 而不是他人強加諸於己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當代西方教育特別要避免教育工作者對受教者的灌輸(indoctrination)及威權控制。另外一方面,為了要讓個人做出明智合理的決定,教育工作者還要提供各式各樣與人類處境(human condition) 相關的知識;提供這些知識的原因在於這些知識能使受教者了解他們所面臨的抉擇,也知道他的可能抉擇所帶來的後果,更重要的是他能透過這些知識來了解自己本身的價值體系;只有在相關知識具備的前提,個人才可能有屬於自己且明智的抉擇,個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如此教育是非威權的教育(non-authoritarian education),在理念上與之對立的就是威權的教育(authoritarian education)。自十八世紀以來,具啟蒙精神的思想家與教育工作者都會擁護這樣的博雅教育。
這三種博雅教育的共同特點在於自由心靈的強調,但它們的支持者不必然是同一群人。如杜威就支持第二、三種博雅教育,但卻反對第一種博雅教育;天主教的教育工作者則支持第二種博雅教育,但卻排斥第三種博雅教育;英國哲學家Mary Warnock 支持第一種,但不贊成第二種。
反對博雅教育理念的人一直都很多。馬克斯主義的支持者(如K. Harris)、激進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家(如A.S. Neill)、認定教育應著眼於就業的人, 都抗拒博雅教育的理念。英國的教育學者G.H.Bantock 則認為博雅教育只適合中上資質的受教者。
參考文獻:
1. Charles Bailey, 《Liberal education reconsidered 》 in N. Entwistle(ed.), Handbook of edu cationalideas and practice, London:RKP, 1990, pp. 52-60.
2. Paul Hirst, 《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 in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RKP, 1974, pp.30-53.
3 . R. S. Peters,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 London:RKP, 1977,pp. 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