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教育促進合適位置(Education as a Positional Good)
博一江姮姬
本文以教育作為工具論的立場,論述教育的功能,的確反映出諸多事實。
一、工具論主張-學校教育是合乎市場需求的職前訓練中心
作者Hollis從哲學立場,以分析哲學為方法,分析教育做為一種工具,主張教育促進人類在社會中找到最合適的位置。
二、形式主義主張-在公、教、學術研究或大企業機構的職場環境
作者主張學校教育系統像是一種過濾器,篩選每位學生的能力,賦予不同職業不同證照成為能力的保證,而且劃分能力的高階與低階,以金字塔的形式型構社會階層,少數的專業人士進入金字塔上端,成為少數具有較佳經濟能力,較受尊重的社會人士。
三、不適用於強調技能的職場
人在仿如大機器的政府結構下,經由教育系統的洗禮,從工具論生產導向的邏輯推理,教育的最大價值是使人成為教育的產出物,幫助人找到最適合其能力生存的位置,且不同能力有不同位置,能力越高,位置越高,財富越高。
但是,另一方面從人是多元自主、有靈魂的主體而言,教育仍有其空白課程,所以並非社會上的所有職業皆由學校所產生,少數技能職業如木匠、陶藝師、雕刻匠等,雖然其技藝在學校裡有些基礎課程,卻非教育所能培育,因此作者的主張不全然是用於全面性的社會階層。
四、質疑
傳統觀念認為受教育機會越長,學位越高,知識越多,經濟所得越多,社會地位也就越高,但是近來的金融海嘯促成的經濟蕭條,打破了傳統的想法,反而是學歷越高,失業率越高,不禁令人重新思考,教育能否在21世紀依然在社會上發揮分配社會不同角色扮演、架構社會階層的舉足輕重的社會化功能。
探究各國政府使用不同策略以提高就業率解決經濟蕭條問題,可以分析其是否讓教育繼續擔任工具論的角色,如我國政府擬針對社會在職人士發行教育券,讓失業者回流學校繼續接受學校教育,但是另一部份教育行政單位卻必須密切統計學校裡是否有大量的學生因經濟困頓,付不起學費,為了生活家計必須休學,形成一種弔詭,突然間教育變成一種集利害於一身的怪獸,因為教育要扮演社會化的工具,所以有其經濟價值,因此受教育需要付出不少的經濟籌碼,但另一方面,在經濟蕭條階段,教育又成為失業者的避風港,教育也許可以讓失業者短暫的安身立命,但是否使其未來回到社會更上一層樓,則未必全然是,因此教育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除了影響社會階層架構、產生經濟影響外,還有哪些功能?值得學習教育哲學的人再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