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研讀報告》心得與問題:「知道所指(knowing that)」化約為「知道如何(knowing how)」 江姮姬報告

心得與問題:「知道所指(knowing that)」化約為「知道如何(knowing how)」

 

博一江姮姬

一、化約「知道所指(knowing that)」為「知道如何(knowing how)」

作者Martin以分析哲學分析教育哲學,分析比較不同學者G. Ryle、Hartland-Swann及作者自己對學習最基本的「知道所指(knowing that)」與「知道如何(knowing how)」的不同定義,最後延伸對教育的見解。

首先說明「知道(know)」是一種意向(disposition)

Ryle認為knowing thatknowing how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就如同「知道下棋」與「了解下棋的規則」兩者之間界線模糊。

Hartland-Swann的主張:

(1)    兩者的關係-knowing howknowing that的上位;knowing that還原為knowing how;數個knowing that化約為上位的knowing how

(2)    兩者本質的差異:兩者都代表一種能力、一種意向。knowing how蘊含操作、需要練習、需要被指導才能獲得的技巧的本質,需要被指導;

 

二、教育哲學的反思

誠如本文最後一頁所提,本文幫助教育工作者思考教育的目標,以歷史為例,與其教學生學習歷史的知識(knowing that),不如將歷史當作是一門活動來學習,讓學生不會只知道死記歷史知識,而能了解歷史活動發生的前因後果與淵源脈絡,並轉化為價值判斷理念。

教師可以參照此一分析哲學方法,做為教學上反思的參考脈絡,例如一位教師在學期結束前反思自己在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是否已經達成,可能有幾種以下不同層面的思考方式:

(一)最簡單的思考方式

1.我上完進度了嗎?

2.本學期我還有哪些進度是該上而未上?

3.我要再補幾節課,才能把進度上完

(二)思考教了哪些知識

1.本學期的重點是教哪些內容重點(或知識)

2本學期的內容重點多還是少?

3.本學期的教材好不好教?

(三)以學生本位思考學生的成效

1.這學期學生從我這裡學了甚麼?

2.本學期的內容對學生有甚麼影響?

3.學生了解本學期的內容重點嗎?

4.學生聽得懂我上的內容嗎?

5.有多少學生能完全理解我所教的內容

6.有多少學生對於我教的內容是一知半解?

7.我的教學對學生有效嗎?

(四)以學生本位思考教師的教學目標

1.本學期本科目的教學重點是要教學生了解哪些知識?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的來源?

2.我是應該要教what?還是教how?還是教why?學生需要的是甚麼?

3.我的教學方法有沒有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