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研讀心得報告–「甚麼是教育?」這個問題是否有意義? 江姮姬撰

心得:「甚麼是教育?」這個問題是否有意義?

 

博一江姮姬

一、分析語言從字或字詞開始

本文以分析哲學的分析語言論證方式,論證教育是甚麼,以概念性的問句切入議題,劈頭即問「”教育是甚麼?”這句話有沒有意義?」。依據英文的文字結構是從「字」(word)開始做分析,但是依據中文的語文結構則不一定以「字」為最小分析單位,有時候字詞才是形成概念的可分析的最小單位,例如happy在英文裡是一個字,翻成中文的「快樂」則是一個字詞,要分析「快樂」這個概念必須以字詞為單位,可見分析哲學的概念分析,會因語言的不同型式的最小單位。

二、在教育上的應用

依據Barrow所做「教育是甚麼?」這句問句有沒有意義所做的分析,其所得結論是這句問句有意義,只是每個人解讀的義意各不相同。這讓我想起教育部自95年開始推動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評鑑,至今幾近3年,新部長上任後,更激進的希望能在數年內落實此一教育政策,其中即密切地涉及語言使用之問題,例如此案的名稱「教師專業發展評鑑」(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台灣專屬的教育評鑑名詞,其背景原模仿自西方學校教育的教師評鑑(teacher evaluation),希望藉由教師評鑑,考核教師教學進而提升教學品質,但是在國內為了強調教師的專業崇高地位,因此將「教師評鑑」這個字詞改為「教師專業評鑑」,後來當教育部擬試辦教師專業評鑑時,基於教師會代表主張此一試行政策絕不能與教師績效考核連結,絕不能影響教師權益,以及家長代表主張優先以教師專業評鑑淘汰不適任教師,如果不能以此為試辦目的,則不能以「教師專業評鑑」名之,因此在專家學者、行政代表、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的折衝之下,創造出國內教育界獨有的新的字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而其在英文亦從「teacher evaluation」發展為「teache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及「teacher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我想教育部為推動教師評鑑政策所創造出來的字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否正驗證作者Barrow在文中所提「—當分析字或字詞的意義時,具有諸多創意的不同概念」,如果是這樣,則分析哲學的本質之一是其所進行的語言分析比較屬於人類因生活需要創造出新名詞之後,所做的後設分析。

nds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