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兒童保護團體,在提醒社會要注意兒童福利、兒童教育與兒童安全時,總不忘加了一句結尾詞「雖然經濟不景氣,但,畢竟,再苦也不該苦到孩子」。這句話道盡了兩岸中國人疼愛孩子的價值觀。
我有一位好朋友的女顧問師,曾訴說她在喪夫之後,如何獨力把孩子養大的心酸,直到有一天,孩子上了國中,突然跟她說,「媽咪,我想去國外讀書」,她想到,丈夫臨死時交代她要好好教養孩子,想盡辦法讓孩子到美國念書,後來的花費,心血與金錢,可以想到的辛苦。大部分同胞都是這樣,抱著『再苦也不要苦到孩子』的信念。
我倒是抱著顛倒想,『就算要苦也要先從孩子苦起』,父親生前很節儉,也很客氣,我們子女要給他錢,常推三阻四,有時陪父親去某處,搭乘計程車,他老人家都不願意,好像覺得太貴了,搭不起。這種情節,很多跟我一樣中高年齡的人都有一樣的遭遇,我曾聽一個在士林社區大學認識的祖母級學生,說起類似的情節,和我一樣都很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孝順,讓父親擔憂自己的經濟能力,無法讓父親,花得下這筆錢。
倒是,每次在高檔的餐廳裡,像陶板屋、上閤屋,我平常若不是要招待客人,一定捨不得去吃,卻常看到,中小學生在那裏消費,很花得起,花錢從不眨眼。念國小的女兒,偶常有同學生日,壽星自掏腰包買一大堆食品零嘴,全班請客,時代真的變了,下一代年輕人,不只是在寵愛下長大,可能也在寵愛下成熟。
從孩子剛會走路開始,我就堅持,家裡的家事,孩子要參予做。外出採購回來,東西一定從最小的老三先盡量提,提不動,剩下的才讓老二提,再提不動,剩下的讓老大提,最後,媽媽提一袋,往往開車的我,可以雙手空空,輕鬆上樓。有東西吃時,我會堅持,弟弟妹妹要先請爸爸媽媽哥哥先吃,我的想法,吃苦是進補,為父母的,要慈悲,忍也要忍下去,堅持讓孩子有機會吃到苦,讓她們長大才有福報。
不要做孩子的書僮,不要讓孩子感到「永不匱乏」是應該的。要讓他知道,社會上、地球上,還有多少飢餓的孩子,平安雖是福,但我們何德何能有福報可以把平安當作必然。
愛,是給他幸福的同時,要他懂得分享和付出是自己的責任。讓他能疼惜得來不易的福報,更教他感激命運給他的成全與機會。